历史上,宁乡让湖南摘掉了“蛮荒之地”的帽子

2018年9月6日11:50:27野史秘闻142阅读模式

▲宁乡市沩水河边。长沙大世界博客供图

▲大沩凌云,宁乡沩山一景。千度旅行供图

▲密印寺广场一景。 长沙大世界博客供图

▲清朝时期的宁乡人。走进宁乡博客供图

12月4日,治邑于三国,建县于北宋,取意“乡土安宁”而名的宁乡县由宁乡市取代,撤县设市,虽一字之差,但意味着宁乡这片历史悠久的古邑进入了新起点、新机遇、新征程。一尊四羊方尊,震惊了世界;一尊人面方鼎,揭开了尘封几千年的古代方国的面纱;一座沩山,蕴藏了太多莫测的神秘……上万件珍贵青铜文物的出土,让宁乡博得了“中国南部青铜文化中心”的佳誉,同时——

历史上,宁乡让湖南 摘掉了“蛮荒之地”的帽子

长沙晚报记者 范亚湘

是谁将大量的青铜器运到了宁乡?似乎永远找不到答案,只能不断神秘下去

游子心宁处,思之即故土。

或许就由于一夜之间由农民而成为了市民,站在宁乡市的街道上看宁乡人,他们的脸上满是笑意,脚步愈加矫健、有力。

说到宁乡,人们一定马上就会想到四羊方尊和那些神秘的青铜器。

深冬的宁乡黄材盆地,四处都是青黛的山林和收割完的稻田,齐茬茬的稻蔸旁,点缀着一些不知名的花草,给肃然的冬天带来一抹艳丽,令人流连、鼓舞。

1938年4月,宁乡市黄材镇龙泉村一名叫姜景舒的农民到山上种红薯,一锄头挖下去,哐啷啷一声,居然挖出了一尊四羊方尊。1959年,也是宁乡一农民上山开荒种地,一锄头挖到了目前发现独一以人面为主饰的商代青铜方鼎;1983年,宁乡月山铺转耳仑村民种红薯,又挖出一件重达221.5公斤的商代大铜铙……

虽然湘江流域有不少地方也出土过商周青铜器,但宁乡境内出土的铜器数量最多、散布最为密集,从铜器本身的规格、等级和艺术价值来看,也是首屈一指的。因而,学术界往往将宁乡青铜器作为湘江流域出土商周铜器的典型代表,称之为“宁乡铜器群”,宁乡也在国内外博得了“中国南部青铜文化中心”的佳誉。

不断以来,商代文化的中心在河南一带,一般以为商朝文化是不过长江的。但宁乡位于长江以南,却有上万件珍贵青铜器出土,不仅击破了“青铜文化不过长江”之说,似乎有些不合常理。

1963年,一次洪水过后,当地村民在黄材河与塅溪河交汇处的河滩上发现了一件青铜提梁卣,湖南省博物馆获知后立刻派人去调查,发现了炭河里遗址。随后,不断的考古发掘显示,炭河里很可能不是一个普通的村落遗址,而是商周时期的大型方国城池,更是本地区区域文化的中心聚落区。

那么,炭河里的这个方国究竟是本地人所建还是外地迁移过来的人创造?部分专家在研讨宁乡古代文化后得出的结论一般都是后者,至少也是外地先进文化与本地土著结合,才构成了今天看到的炭河里曾经灿烂的文化。

2001年至2005年炭河里遗址发掘担任人,湖南大学教授向桃初以为,遭到强大的周王朝势力压榨,江汉地区的政治集团或方国便携带意味国家政权的青铜器,与部分被灭国南逃的商朝遗民一起南下,沿洞庭湖东岸进入湘江流域。他们在南下途中可能遭到了地方力量的抵抗,湖北崇阳、湖南平江、长沙浏阳等地出土的大量青铜器,应该有一部分是他们沿途被劫或主动弃埋的。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入乡随俗,改变原来的生活习俗,与本地土著民族密切结合,在这里修造城池、建筑宫殿,也铸造青铜器,从而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炭河里文化”。

黄材镇曾经有个青羊村,专家剖析,这是一个姓氏,为炎帝后裔的一支,青羊一族可能是在炎黄之战后,为避战来到黄材并建立了一个方国。另外的说法还有,商代晚期甚至西周时期湖南土著文化并不具备铸造四羊方尊等精美重器的技术条件,而宁乡、长沙等周边地区没有发现古铜矿遗址,也没有丰富的铜矿资源,这些青铜器很可能来自于外面。由于当时战乱不休,原住中原的商人中的一支部落在其首领的带领下来到了宁乡,与当地土著民族融合交流,创造了独特的青铜文化。

是谁将大量的青铜器运到了宁乡?这个问题似乎就像炭河里的地下到底埋藏了多少青铜器一样,永远也找不到答案,只能不断神秘下去!

以宁乡黄材一带为中心的虎方方国,改变了湖南乃至南方的文明

“湖南清绝地,万古一长嗟。”当年,杜甫流寓湖湘,船过屈子祠时吟出了这样的诗句。

的确,唐朝以前,说到湖南就会自然地想到一个词语“蛮荒之地”。抑或是由于洞庭水阻,湖南这片地域的头上不断戴着“蛮荒之地”这顶帽子,至少在历史记载中,可以说:“湖南自郡县以来,曾未尝先天下!”

据考证,宁乡在夏代属古三苗之地,湖南地区在楚国势力进入前是“蛮荒之地”。而随着宁乡炭河里文明的进一步发掘、研讨,戴在湖南这片地域头上“蛮荒之地”的帽子却被摘下,原来,湖南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只是这一研讨成果来得有些迟。

著名民俗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陈子艾论证,古梅山峒区域是上古蚩尤部族的世居地之一。“黄材井冲有一个‘九牯洞’,据考古发现,在这里有七千年前的人类活动的踪迹。相传蚩尤有八十一个兄弟,其中第九个兄弟曾在此洞内生活过,因蚩尤兄弟均是牛首人身,故其叫‘九牯洞’。”据此,不断专注于炭河里文化的长沙大学长沙文化研讨所兼职研讨员、地方史研讨专家喻立新以为,黄材一带与我国古代传说中的蚩尤有关,而且,有足够的理由相信,黄材很有可能就是蚩尤和蚩尤部落的发祥地。

“我根据有关考古发掘材料、青铜器的发现以及历史文献记载,并结合当地民俗、地名变迁,就黄材炭河里古文化,提出了与‘外来民族带来说’不同的看法。”喻立新细心研讨了蚩尤部落的兴衰史,蚩尤部落向北方扩张并在江汉平原构成九黎部落联盟,后进入中原,与黄帝部落联盟在今河北涿鹿展开了原始社会末期规模空前的部落大战——“涿鹿大战”。最后九黎部落联盟被打败,余部退回到江汉平原,衍变成了新的部族集团——三苗。

原始社会末期,大禹对三苗进行了大规模的征讨,三苗遭到重创,其势力退出了长江以北。三苗夏商时期地域东至赣鄱平原,西至资水下游,南至湘水下游与赣水中下游,北至长江。最晚于商末周初,三苗部落联盟变成了三苗方国,其都邑就在宁乡黄材炭河里,由于2001年至2005年对炭河里考古发掘,炭河里城址始建于商末周初。明代成书的《名义考》云:“三苗建国在长沙,而所治则江南荆杨也”。

中国古代有三大铜都,其中荆州铜都就在三苗范围内。据考古发掘,荆州铜都从商代开始开采,扬州铜都到西周时期才开采。三苗铸造青铜器并通过贸易的方式不断地向北方的商王朝提供所需的铜。“炭河里出土的青铜器形制独特、纹饰别样、冶铸精致,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完全有理由说,是三苗方国先民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明。”喻立新说。

楚人进入长沙地区大约是春秋晚期,而在炭河里古城外西周墓葬发掘区发现了春秋时期的“越人墓”。所以,长沙地区在秦代以前的历史脉络大致如下:炎黄时期,蚩尤九黎;尧舜禹时期和夏代,三苗部落;商代和西周时期,三苗方国;战国时期为楚国,唯独春秋时期是空白,这也是湖南被戴上“蛮荒之地”帽子的主要缘由。

喻立新研讨发现,其实,春秋时期长沙地区存在一个新型的政治实体,即虎方。历史学家从甲骨文中考定出商代有一个方国叫虎方,是一个以虎为图腾崇拜的氏族。本来在淮水上游南岸的虎方被商王朝征伐,被迫越过长江。西周晚期,三苗方国解体后,虎方完全占领了三苗地域,进入了长沙地区。

我国目前发现春秋铁器最多的地方是长沙地区,当时当地应有成熟的冶铁业。如今一般以为是楚国创造了铁器文明,但迄今为止,楚地还没有发现先秦时期的冶铁遗址,“假如长沙地区春秋铁器出自黄材一带符合史实,那此地冶铁术的发明者当属于虎方。是以当今黄材一带为中心的虎方方国,改变了湖南乃至南方的文明!”喻立新说。

“汉高祖五年(即公元前202年)以封吴芮为长沙王”,西汉长沙国的都邑在当今长沙。从此,长沙逐步取代了黄材成为湖南地区的政治中心。喻立新不无感叹地说:“2000多年的岁月,粉饰了黄材的辉煌,也吞没了黄材的历史。然而,当我们拨开历史的浮云,黄材作为长江中游尤其是湖南在汉代以前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影响之广,历史之久,绝无仅有。完全可以说,黄材是长江中游汉代以前文化中心。”

“2004年以前,一些历史学家不断以为我们湖南是没有经过奴隶社会直接过渡到封建社会的。但炭河里遗址的发现否定了专家的这种观点,由于在这里出现了典型的阶级社会形状和组织。”曾经担任过炭河里保护建设指导小组组长的王习加这样说。无疑,喻立新的研讨作为重要根据,彻底颠覆了湖南在楚国势力进入前是“蛮荒之地”的观点,同时也清楚地勾画了湖南尤其是长沙地区从夏商周到秦代的历史。

宁乡走出去的状元易祓,给长沙人实打实地挽回了会读书的面子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2000多年前,站在长江边的孔子发出了这样的慨叹。也许,昔日站在黄材河与椴溪河交汇处的,就有那四羊方尊和人面方鼎等青铜器的主人吧,不知当时的他们,会发出怎样的慨叹?

关于宁乡的历史,不是一篇文章可以说得完!不过,宁乡人给长沙人的印象最为深入的恐怕还是一生都不会改变的那一口宁乡话,用一句长沙人的土话说宁乡人说话,那就是“老土咧!”但宁乡人本人虽然口里承认是在说“土话子”,心里却并不服气,他们以为,宁乡话还保存着许多正宗的古代官话,宁乡人说的才是正宗古代“普通话”。有研讨方言的学者解释,宁乡话与现代普通话比起来显得“土”,但与任何一种方言相比都“不土”,它的发音有时抑扬,有时圆润,最擅长表达细腻的情感,而且这种正宗的宁乡话还大有来头。

为什么说“宁乡话还大有来头”呢?答曰:源于中原。证据有两个:一是宁乡黄材出土的以四羊方尊为代表的青铜器。中原贵族逃亡时携青铜祭器来到宁乡黄材,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言语——并演化融合为今天的宁乡方言。

提起宁乡,很多长沙人就会自然地脱口而出:“宁乡人会养猪,宁乡人会读书。”关于宁乡人会养猪,宁乡土花猪早已名冠天下,自不必多说。但宁乡人会读书却不见得人们晓得这方面的故事,可以说,就是一位宁乡人给长沙的读书人实打实地挽回了面子。

俗话说,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但这只是一个比喻,真正可以取得状元称号的,在历史上却是凤毛麟角。科举考试曾经催生出700多个文武状元。而在湖南科举史上,可以说有两个人才高峰。一是在南宋时期,文化中心南移,加上湖湘学派的发展,湖南在文化、政治、经济上的地位都显著进步;一是晚清时期,接续宋代人文传承,文风鼎盛,更由于湘军崛起及其对湖湘学子的大力提携,这时科举人才高峰更为显著。

《湖湘文化大辞典》载,自唐代至清朝籍贯为湖南或寄籍湖南的进士有2432人。而关于湖南籍的状元一说有5个,一说有7个。这个数字相对于江浙等状元大省而言,的确有些寒碜。900多年前,长沙出了一个状元易祓,这才给曾经创造了“破天荒”历史的长沙人实打实地挽回了会读书的面子。

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年),十年前就不断在杭州临安府太学读书的宁乡巷子口镇巷市村人易祓被荐于朝,通过殿试考得第三名。担任考试的官员将前三甲名单和他们的考卷呈送给孝宗赵昚来钦点状元。过去的考卷就是写一篇文章,那天,赵昚边喝着茶边看考生的考卷,看过了前两位写的文章,赵昚觉得很不过瘾,几乎不想看下去了。当他耐着性子看到易祓写的文章时,忽而眼睛一亮,“帝甚嘉之,赐封释褐状元”。

释褐亦称“解褐”,就是指做官,谓脱去布衣(平民服装)而换上官服。宋元丰二年(1079年),新颁三舍法规定,太学内舍生年度校定及公试皆列优等,在化原堂释褐,赐给袍、笏,称“两优释褐”,亦称“上舍出身”,其第一名即称“释褐状元”。

考状元为了什么?学而优则仕,在官本位的时代,考状元当然就是为了做官,“释褐状元”这个词倒是恰如其分。易祓随即被“补文林郎、昭庆军节度使掌书记”,从一个农家子弟步入了仕途。这一年,易祓29岁。

南宋开禧二年(1207年),易祓任职礼部尚书兼直学士院,但由于力主抗金而被祠禄与宫观。南宋王朝最大的压力就是如何对付北方实力强大且咄咄逼人的金国,对此,易祓对宋金对峙有精辟的理解,以为“敌国有必败之势,中国有必胜之理”,“敌国如外强中干之人,仅延喘息”,力陈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收复中原,其爱国情怀跃然字里行间。从而也可看出,这位从长沙走出的状元的身上有一副铮铮铁骨!

晚年,易祓回到家乡居住、读书,期间被封为宁乡开国侯。嘉熙四年(1240年)三月二十日,易祓因病逝世,寿年85岁。家居30年,易祓筑楼于沩山之南,取苏东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意,题曰:“识山楼”。他在《识山楼记》里云:“仆于嘉定已卯岁,自湘城归沩浦,复寻三径之旧,正在沩山之外,作楼于所居之南。其下为读书堂,旁舍环列于其间,设花槛与楼相对。仆老矣,日游息于是。”

易祓带了一个好头,可以说,宁乡人会读书就从易祓开始,不断绵延至今。

李嵩《骷髅幻戏图》背后的意义 野史秘闻

李嵩《骷髅幻戏图》背后的意义

《骷髅幻戏图》是南宋画家李嵩所画,其实李嵩并不是专业的画家,他也没有学习过专业的绘画技能,因为出身贫寒,所以李嵩的绘画相当于自学的,他原本是一个木工,因为手艺精湛,审美颇佳,才跟随专业画师学画,后来就...
从奴隶逆袭成欧洲历史上第一个黑人皇帝 野史秘闻

从奴隶逆袭成欧洲历史上第一个黑人皇帝

奥巴马作为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黑人总统,对美国社会有着极大的意义,说明了这个国家对于黑人的鄙视程度已经大大降低,有望达到人种平等。因此,人们往往认为,奥巴马是欧美历史上第一个黑人统治者,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五虎将之马超,三国最具悲的人物! 野史秘闻

五虎将之马超,三国最具悲的人物!

在民间有一种很流行的说法“三国英雄数马超”。马超之所以给人们留下勇冠群雄的印象,这还要归功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马超,出身于将相之门,是汉代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代,他的父亲是征西将军马腾,家世显赫。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