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显示油炸食物也有好的一面:可减缓全球变暖速度

2017年11月28日18:59:37科学探索2,571阅读模式

探索网11月25日报道 英媒称,据一些科学家称,油炸而成的油腻食物不仅影响腰围,还在影响气候系统。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11月23日报道,健康饮食者或许有理由更加沾沾自喜了。

雷丁大学、布里斯托尔大学和巴斯大学的化学家们发现,烹饪油脂形成的水滴被释放到空气中,这些水滴所形成的复杂结构会吸引水分并变成云状。

据知在伦敦这样的大城市,空气中10%的细小微粒是烹饪油脂造成的。研究人员由此认为,油炸食物可能对云的形成以及多雨天气有显著影响。

实际上,这种影响非常大,甚至可能对这座星球起到降温作用,由此可能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

雷丁大学物理和大气化学助理教授克里斯蒂安·弗朗说:“我认为这可能在影响云的形成。”

弗朗说:“这些结构很可能对大气中水滴的水分吸收情况造成重大影响,增加活性分子的寿命,并在总体上放缓在水滴内部的输送速度,但由此造成的结果尚未探究清楚。”

弗朗还说:“我们并不是说,做一个更健康的饮食者可影响气候,但目前看来,脂肪确实对云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

科研人员通过实验室试验让盐水和油酸微滴处于空中飘浮状态,油酸是一种与烹饪有关的脂肪酸。

科研人员发现,微滴中的分子会自行排列成类似水晶的网络结构,其作用类似于吸水的海绵。这种复杂结构还有助于上述微滴在大气中维持更长时间,由此增加了它们的催云能力。

截至目前,科研人员只在实验室进行了试验。他们当前希望观测微滴在自然环境下的反应状况。

巴斯大学生物物理学和材料学助理教授斯夸尔斯博士说:“我们知道,我们所看到的复杂结构是由类似的油酸分子组成的。这些复杂结构可大幅影响这种混合物是不透明的还是透明的,是固态的还是液态的,以及该混合物从实验室的空气里吸收多少水分。”

斯夸尔斯说:“这种情况还有可能发生在我们的头顶上。这种观点令人兴奋不已,也为理解烹饪脂肪如何影响我们的身边环境提出了挑战。”(编译/王超)

【延伸阅读】外媒:研究称全球变暖致飓风更强更频繁

探索网9月11日报道 外媒称,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所长约阿希姆·舍尔恩胡伯7日在柏林表示:“学术界有足够的证据证明,飓风风力越来越强,与气候变化有关。”他警告说,这还只是一个开始,“如果我们不落实巴黎气候协定,这样的事件会成为新常态”。

据德国之声电台网站9月8日报道,该研究所的学者安德斯·莱韦尔曼也认为,极端天气的强度将增加。他说,尽管无法确认飓风“艾尔玛”、“哈维”等个别现象与气候变化存在直接关联,“过去也有强飓风”,但明确的是地球变暖使更多能量和湿度进入大气层。

莱韦尔曼表示,湿度的增加可以通过强降雨来释放,比如今年在南亚造成严重洪水的雨季。飓风的能量则来自水体表面。“当大气变暖,海洋变暖,飓风就从中获得毁灭性的力量。”

加拿大《环球邮报》网站9月8日发表文章探讨飓风是怎样形成的?

1.飓风是什么?

飓风是一个被称为热带气旋的风暴家族成员——风暴围绕一个低压中心快速转动,产生暴雨和强风。如果其中一个风暴的最高风速持续达到每小时119公里,并且出现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东部,那么它就是一场飓风(发生在北太平洋西部的类似风暴称为台风)。萨菲尔-辛普森飓风分级体系将飓风分为一至五级,五级飓风代表风速大于每小时252公里的飓风,没有风速上限。任何三级及以上的飓风都是一场“严重”的飓风。

2.飓风怎样造成破坏?

飓风能够以三种主要方式造成破坏:风、雨和风暴潮。8月底给美国休斯敦及其周边地区带来严重损失的“哈维”飓风事实上是通过在城市上空徘徊,并且向其“倾倒”下数万亿加仑的雨水造成破坏的。2012年,虽然飓风“桑迪”在袭击纽约州和新泽西州时已经减弱为后热带气旋,但是风暴潮在这些州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普林斯顿大学的气候学家加布里埃尔·韦基将之比作来自海洋的一面“水墙”的现象是由一系列因素导致的,其中包括将水推向海岸的巨大风力。

3.如何预测飓风的路径——如何做到准确?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气象学者汤姆·克努森说,飓风的路径较之其强度更容易预测,后者往往更不规律,变数更大。每年,飓风追踪水平都有所提高。追踪的效力取决于采用谁的模型:2012年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预测,飓风“桑迪”将转向新泽西州,而美国国家气象局却没有预测到这一结果。

4.气候变化使飓风变得更强还是更频繁?

这是一个棘手问题,因为现代飓风科学只能追溯到气象卫星的诞生,仅有数十年历史。气候变暖必定会导致海平面温度上升,这可能会更规律地延长飓风季节。今天,用于研究大气层表现的全球气候模式通常不能提供很多关于飓风的明确内容。加拿大气候模拟与分析中心的内森·吉勒特表示:“随着我们未来能够实现更高的分辨率,我们将能够在我们的模型中使飓风得到更好的表现。”更加确定的是,气候变化将意味着飓风带来的降雨量增加,以及因为海平面上升将给沿海岸线地区带来更严重的风暴潮。

(2017-09-11 13:47:37)

【延伸阅读】俄媒:西藏雪松年轮变化证实全球变暖

探索网8月8日报道 俄媒称,俄罗斯科学基金会发布消息称,俄罗斯气候学家从西藏雪松的年轮上发现,中国这一地区的生态系统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受到全球变暖的影响。

据俄罗斯卫星网8月3日报道,位于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的西伯利亚联邦大学的气候学家弗拉基米尔·希绍夫说:“评估气候对植物影响的现代方法还不完善,卫星远程监控仅在最近35年才出现。要解决这一矛盾,需要收集更长时间的地面数据。”

希绍夫指出,在一个地方生长数百年的大树的年轮可以完美地作为这种指标。大树和其他植物甚至对气候条件微小的变化都十分敏感。专家认为,深色的年轮对应着不佳的环境条件,而明亮的年轮则对应着有利的环境条件。

因此,古树详细而精确地记录了气候大事件。通过研究古树的年轮,研究人员不仅可以了解温度变化和降雨水平,还可以通过跟踪年轮里的稀有同位素含量查明,什么时候发生过超新星爆炸或其他宇宙灾难。

希绍夫说,他的团队首先想知道的是,年平均温度上升或下降会如何影响大树的生长速度。

俄罗斯气候学家对55年间西藏各地雪松的年轮直径进行了测量,用这些数据创建了虚拟的西藏森林模型,同时计算了1960年至2014年这些雪松的生长速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结果表明,直到1981年,这些西藏雪松从春天开始生长,到了秋天几乎在同一时间停止生长,然而后来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1982年起,它们的生长周期开始变长——春天的时间提前了,秋天的时间也延后了。总体来说,雪松较之前的历史时期提前了6天开始生长,生长期总共增加了10天。

研究人员计划在北半球其他地区开展同样的研究,这将帮助俄罗斯气候学家更全面地了解全球变暖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

(2017-08-08 13:01:49)

【延伸阅读】日本团队研究:全球变暖将使台风强度增大

中新网9月14日电 据日媒报道,本月14日,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和东京大学的科研团队在美国气象学会的专业杂志上发表的研究结果显示,全球变暖使得台风的强风圈扩大,台风强度增大。

据报道,研究人员采用超级计算机“京”对于此前研究较少的全球变暖导致的台风大小变化成功做出了预测。

该团队对1979年至2008年的现代气候与全球变暖进一步发展的2075年至2104年的未来气候进行了全球范围的模拟和比较。在同等中心气压的台风发生的情况下,未来气候下平均风速15米以上的强风圈半径将扩大10.9%。

报道称,全球变暖使台风的云体在高处变得发达,云体生成时释放的热量增加。空气被加热后,云层下方的气压下降,使得强风圈范围扩大。

报道还指出,预计台风数量未来将减少约23%,但最低中心气压在945百帕以下的强台风的发生反而会增加约7%,台风导致的降水量也将增加约12%。此前的研究也显示出同样的趋势,但此次的精度更高。

(2017-09-14 15:56:16)

【延伸阅读】研究显示全球变暖可致强热带气旋增多

新华社东京9月14日电(记者 华义)日本一项最新研究说,全球变暖可能会使包括台风和飓风在内的强热带气旋更加频繁地出现。这再次印证了此前科学界的相关观点。

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和东京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美国气象学会主办的《气候杂志》新一期上报告说,他们借助日本超级计算机“京”进行了气候模拟,对1979年至2008年的现代气候和2075年至2104年的未来气候进行模拟计算,分析了全球变暖可能对热带气旋的影响。

热带气旋是指通常发生在热带、亚热带海面上的气旋性环流,强度达到一定程度后,在西太平洋一带被称作台风,在大西洋上被称作飓风。

研究显示,与现代气候相比,在全球变暖的未来气候条件下,全球每年平均出现热带气旋的次数将减少22.7%,但强热带气旋出现的次数反而将增加6.6%。也就是说,强台风和强飓风出现的可能性会上升。

近来飓风“哈维”和“艾尔玛”在北美肆虐,世界气象组织在一份声明中说,全球变暖可能导致强飓风出现更频繁,破坏力强的飓风本世纪会越来越多。

(2017-09-14 20:34:55)

【延伸阅读】美媒:全球变暖令亚洲冰川大规模消融

探索网9月18日报道美媒称,科学家说,即使全世界设法实现之前设定的目标将全球升温幅度限制在1.5摄氏度以内,到本世纪末亚洲冰川中储存的冰仍将损失1/3,进而影响成百上千万亚洲人的供水。

据美联社柏林9月13日报道,在当日出版的英国《自然》周刊上的一篇论文中,荷兰研究人员还分析了如果到本世纪末全球升温幅度超过1.5摄氏度会发生什么。他们的结论是,如果完全不采取措施遏制气候变化,亚洲冰川中的冰有2/3将消失。

带头开展这项研究的荷兰乌得勒支大学地理学家菲利普·克莱延布林克说:“在有些地区,冰川融水是江河水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冰川消融可能成为一个问题。”

他说:“流经某些盆地的河流(比如印度河、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起源于亚洲的高山,有许多人生活在这种盆地中。在这些盆地中,河水用于灌溉农田、饮用和水力发电。”

1.5摄氏度的目标是两年前在巴黎气候大会上设定的,但专家称这需要世界经济模式发生大规模转变。

研究人员总共比较了110个气候模拟结果,发现亚洲的高山冰川的升温幅度一般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在考虑了覆盖在部分冰川上的碎石对融化水平的影响后,研究人员得出结论:虽然存在一些地区差异,但亚洲冰川损失的冰量差不多与升温幅度成正比。

研究人员说:“即使气温稳定在目前的水平,未来几十年冰川仍将继续消融,直至达到一个新的平衡。”

(2017-09-18 13:19:00)

熬夜不睡觉 身体会有怎样变化 科学探索

熬夜不睡觉 身体会有怎样变化

18小时、24小时、36小时,72小时不睡觉,身体会有怎样变化?英国《每日邮报》详细报道了熬夜后大脑和身体内部产生的变化,正是这个「连锁反应」过程,导致了身体在第二天的一系列“混乱”。 18小时不睡:...
为什么说亚马逊雨林为地球的肺 科学探索

为什么说亚马逊雨林为地球的肺

亚马逊热带雨林( Amazon Rain Forest ,又译亚马孙热带雨林)位于南美洲的亚马逊盆地,占地700万平方公里。雨林横越了8个国家:巴西(占森林60%面积)、哥伦比亚、秘鲁、委内瑞拉、厄瓜...
2024年大事件预测(科学界) 科学探索

2024年大事件预测(科学界)

2024年的脚步越来越近,据媒体报道,《自然》杂志近日预测了2024年值得关注的八大科学事件,从发布更先进的人工智能模型到量产抗病蚊子,这些重大事件将塑造科学研究的未来。 1,GPT-5有望亮相 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