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如何“以孝治天下”:先秦时期有“不孝”罪

2017年8月6日13:46:22野史秘闻1,388阅读模式

孝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其受注重程度之高、影响社会之深、延续时间之久,为其他民族文化所稀有。

“善父母为孝,善兄弟为友。”狭义的孝道指针对父母的道德行为,而广义的孝道则延及父母之外的长上之亲。孔门弟子有若说,孝悌是“为仁之本”,在诸多伦理道德中,孝道是最基本的。儒家以为,孝可以使人们之间相互亲爱。而互相亲爱的族群,道德底线明确,统治者易于驾驭:“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孝道总体上有利于社会和国家的安定。无论是国家危难,还是天下承平,统治者选择贤臣良将的路径大都是“求忠臣于孝子之门”。

探索网配图

孝道不因身份高低贵贱而有所差异,凡天下之人,同此一德。汉朝皇帝,自惠帝开始,都在其谥号前加上“孝”字,如孝惠帝、孝武帝之类。按照唐人颜师古的说法,其缘由便是“孝子善述父之志”。东汉时期,察举科目中有“孝廉”之目。历代皇帝都注重尊老、养老,都号称“以孝治天下”。因“称孝”而名世、进身的官吏、学者、武将、乡绅不胜枚举。而在民间,孝已相沿成俗,到元代,郭居敬将前代著名的孝行故事加以精选,编成著名的《二十四孝》,后人又在此基础上插图,构成《二十四孝图》。它对七百年来的中国民间社会影响尤为深巨。

假如说,礼制中的尊老、孝亲行为来自远古的民间习俗,来自儒家的道德推扬,那么相关法律条文则是硬性约束,不容有违,它是孝道实行的强迫保障。

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不孝”罪。周初分封康叔于卫时,周公就对其弟弟康叔说:“元恶大憝,矧惟不孝不友?”孔子也曾经说过:“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对于不孝这种“大乱之道”,当然要归之于罪,治之以刑。所以,《周礼·大司徒》所载“以乡八刑纠万民”的“八刑”中,首刑即“不孝之刑”。

探索网配图

孟子曾列举战国时期“不孝”的一些详细表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秦汉以降,国家立法便将这些“不孝”内容详细化、法典化。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朝法律简文中,有不少对于“不孝”行为的定罪。

经过魏晋六朝,到隋唐时期,中国传统法律的格局基本定型,成为后代法典的圭臬。其中对于“不孝”之罪的惩处承继和发展了秦汉法律,同时又直接延续了上古礼制。按照《四库全书提要》的说法,唐律“一准乎礼”。《唐律》中有“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之罪,其中“恶逆”“不孝”“不睦”三项都触及孝道问题。相比于上引秦汉时期的相同罪行,这些条文规定得愈加细致了。

探索网配图

孝道之所以在中国古代深化人心,孝行之所以代代相沿,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不仅仅得益于儒家的鼓吹和推扬,而且是社会与国家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包括家庭、宗族、乡里的礼制约束,国家律法诏令的强迫惩戒,以及通过树碑立传、悬匾建坊、封赏旌表等方式完成的正面引导,从而构成一个“系统工程”。这些维护孝道的措施,不能说没有负面作用,但大体而言,它跟中国古代的社会土壤、文化传统可以协调自洽,而且对于当今中国社会的孝道弘扬、人心再造,不乏借鉴意义。

希腊特洛伊木马原来只是谎言 野史秘闻

希腊特洛伊木马原来只是谎言

特洛伊木马,当年希腊军队攻打特洛伊,眼见久攻不下,便想出了特洛伊木马内装士兵进城的妙计。然而,这也是艺术加工,翻阅任何正史,都找不到关于特洛伊木马的记载。该谎言之所以凭空出世,主要还是为了宣扬希腊人的...
李嵩《骷髅幻戏图》背后的意义 野史秘闻

李嵩《骷髅幻戏图》背后的意义

《骷髅幻戏图》是南宋画家李嵩所画,其实李嵩并不是专业的画家,他也没有学习过专业的绘画技能,因为出身贫寒,所以李嵩的绘画相当于自学的,他原本是一个木工,因为手艺精湛,审美颇佳,才跟随专业画师学画,后来就...
从奴隶逆袭成欧洲历史上第一个黑人皇帝 野史秘闻

从奴隶逆袭成欧洲历史上第一个黑人皇帝

奥巴马作为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黑人总统,对美国社会有着极大的意义,说明了这个国家对于黑人的鄙视程度已经大大降低,有望达到人种平等。因此,人们往往认为,奥巴马是欧美历史上第一个黑人统治者,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五虎将之马超,三国最具悲的人物! 野史秘闻

五虎将之马超,三国最具悲的人物!

在民间有一种很流行的说法“三国英雄数马超”。马超之所以给人们留下勇冠群雄的印象,这还要归功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马超,出身于将相之门,是汉代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代,他的父亲是征西将军马腾,家世显赫。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