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别名卫鞅、公孙鞅、商君,出生于卫国,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商鞅是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是法家代表人物,著有《商君书》、《秦律》等代表作品。商鞅希望通过变法完成秦国的富有强大,颁布《垦草令》,提出刺激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重塑社会价值观,进步农业的社会认知度、减弱贵族、官吏的特权,让国内贵族加入到农业生产中、实行统一的税租制度等改革方略。第二次变法的主要内容则有:开阡陌封疆,废井田,制辕田,允许土地私有及买卖、推行县制、初为赋、统一度量衡、燔诗书而明法令。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商鞅因被公子虔诬陷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商鞅年轻时喜欢刑名法术之学,受李悝、吴起的影响很大。他向尸佼学习杂家学说,后侍奉魏国国相公叔痤任中庶子。公叔痤病重时向魏惠王引荐商鞅,说:“商鞅年轻有才,可以担任国相管理国家”,又对魏惠王说:“主公假如不用商鞅,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投奔别国。”魏惠王以为公叔痤已经病入膏肓,语无伦次,于是皆不采纳。公叔痤转而让商鞅赶紧分开魏国,商鞅明白魏惠王不采纳公叔痤用他之言,也不会采纳杀他之言,所以并没有立刻分开魏国。
投奔秦国
公元前362年,秦孝公继位。当时黄河和崤山以东的战国六雄已经构成,淮河、泗水之间有十多个小国。周王室势力衰微,诸侯间用武力互相征伐吞并。秦国地处偏远的雍州,不参加中原各国诸侯的盟会,被诸侯们疏远,像夷狄一样对待。秦孝公继位后以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为己任,在国内颁布了著名的求贤令,命国人、大臣献富国强兵之策。
公叔痤死后,商鞅听说秦孝公在国内发布求贤令,便携带李悝的《法经》投奔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见孝公。商鞅第一次用帝道游说秦孝公,孝公听后直打瞌睡并通过景监责备商鞅是个狂妄之徒,不可任用。五日后,商鞅再次会晤秦孝公,用王道之术游说,孝公不能承受并再次通过景监责备商鞅。商鞅第三次会晤秦孝公时用霸道之术游说,取得孝公的肯定但没有被采用,但商鞅此时已体会孝公心中的意图。最后商鞅见孝公时畅谈富国强兵之策,孝公听时十分入迷,膝盖不知不觉向商鞅移动,二人畅谈数日毫无倦意。景监不得其解,向商鞅讯问缘由。商鞅说秦孝公意在争霸天下,所以对耗时太长才能获得成效的帝道、王道学说不感兴趣。
酝酿变法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计划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又惧怕国人谈论纷纷,所以犹疑不决。秦孝公召开朝会命臣工商议此事。
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他们以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从而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语出《商君书·更法篇》、《史记·商君列传》)。这是以历史进化的思想驳斥了旧贵族所谓“法古”“循礼”的复古主张,为实行变法作了言论预备。
发挥变法
变法之争结束后,秦孝公于公元前359年命商鞅在秦国国内颁布《垦草令》,作为全面变法的序幕。其主要内容有:刺激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现代解释错误,应该解释为鼓励商)、重塑社会价值观,进步农业的社会认知度、减弱贵族、官吏的特权,让国内贵族加入到农业生产中、实行统一的税租制度等改革方略。
第一次变法
《垦草令》在秦国成功施行后,秦孝公于公元前356年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在秦国国内实行第一次变法。其主要内容有:改革户籍制度实行什伍连坐法、明令军法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建立二十等爵制、严惩私斗、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改法为律制定秦律、推行小家庭制等改革方略。
第二次变法
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北依高原,南临渭河,顺渭河而下可直入黄河,终南山与渭河之间可直通函谷关。为便于向函谷关以东发展,秦孝公于公元前350年命商鞅征调士卒,按照鲁国、卫国的国都规模修筑冀阙宫廷,营造新都,并于次年将国都从栎阳(今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东南)迁至咸阳,同时命商鞅在秦国国内进行第二次变法。其主要内容有:开阡陌封疆,废井田,制辕田,允许土地私有及买卖、推行县制、初为赋、统一度量衡、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禁游宦之民、执行分户令禁止百姓父子兄弟同居一室等改革方略。
河西之战
收复河西失地、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是秦献公、秦孝公两代国君的愿望。秦孝公继位后,更是将收复河西失地作为国家的首要任务之一。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魏国的盟国卫国,夺取了漆及富丘两地(均在今河南省长垣县),此举招致了魏国的干涉:魏国派兵包围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秦孝公则趁魏军主力出击之机,派军队偷袭魏国,进攻魏河西长城重要据点元里(今陕西省澄城县南),大败魏军,歼灭守军七千人并占领少梁(今陕西省韩城市西南),此战为秦孝公时期收复失地的序幕,商鞅作为收复河西失地的主将,在战争中显示了他的军事及外交才能。而秦国也在经过了两次变法后国力逐步强大。
安邑固阳之战
公元前353年,赵成侯派使者向齐国求援,齐威王派兵分两路救援赵国,一路齐军与宋国景?、卫国公孙仓所率部队汇合,围攻魏国的襄陵(今河南省睢县)。同年,魏军主 力攻破赵国首都邯郸,但在桂陵之战被另一路由田忌、孙膑所带领的齐国军队击败。楚宣王也派大将景舍率兵救援赵国,夺取了魏国睢水、?水之间的土地。秦孝公趁魏国国内空虚之机,于公元前352年任命商鞅为大良造,率兵长驱直入,包围魏国并占领魏国旧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魏惠王急忙派军队在上郡要地固阳(即定阳,今陕西省延安市东)以东建筑崤山长城(东南起崤山,西北至黄河)来阻止秦军的进攻。公元前351年,商鞅又率兵包围并占领固阳。
西鄙之战
公元前341年,秦国联合齐、赵两国攻打魏国。同年九月,秦孝公派商鞅进攻魏河东,魏派公子?迎战。两军对峙时,商鞅派使者送信给公子?,说:“我当初与公子相处的很高兴,如今你我成了敌对两国的将领,不忍心互相攻击,我可以与公子当面相见,订立盟约,痛爽快快地喝几杯然后各自撤兵,让秦魏两国相安无事。”公子?赴会时被商鞅潜伏的甲士俘虏,商鞅趁机攻击魏军,魏军大败。魏惠王被迫割让河西部分土地求和,此时魏惠王说:“寡人真后悔没有听公叔痤的话。”商鞅因战功获封于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诬告被杀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太子驷即位,即秦惠王。公子虔等人告发商鞅“欲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见他未带凭证,告以商君之法,留宿无凭证的客人是要治罪的。商鞅想到魏国去,但魏国因他曾生擒公子?,拒绝他入境。
商鞅回秦后被迫潜回封邑商,发起邑兵攻打郑县(今陕西省华县)。秦惠文君派兵攻打,结果商鞅失败战亡。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秦惠文君同时下令诛灭商鞅全族。商鞅虽然被害,但新法并未被废除。
商鞅变法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铁制农具的运用和牛耕的逐渐推广,导致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替代,地主和农民两大对立的阶级的产生。 新兴军功地主阶级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要求取得相应的政治权益,从而引起了社会秩序的变动。因而,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如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等。战国初期,秦国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和赋税改革,都晚于其余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齐、楚、燕、赵、魏、韩六个大国。为了加强秦国实力,在诸侯国的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和不被别国吞并,秦孝公引进人才,变法图强。
第一次变法
《垦草令》在秦国成功施行后,秦孝公于公元前356年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在秦国国内实行第一次变法。
其主要内容有:
(一)颁布实行魏国李悝的《法经》,添加连坐法法律,轻罪用重刑;
(二)废除旧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
(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并且限制商人运营的范围,重征商税。
(四)焚烧儒家经典,禁止游宦之民。
(五)强迫推行个体小家庭制度。扩大了国家赋税和兵徭役来源,为秦国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次变法
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北依高原,南临渭河,顺渭河而下可直入黄河,终南山与渭河之间可直通函谷关。为便于向函谷关以东发展,秦孝公于公元前350年命商鞅征调士卒,按照鲁国、卫国的国都规模修筑冀阙宫廷,营造新都,并于次年将国都从栎阳(今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东南)迁至咸阳,同时命商鞅在秦国国内进行第二次变法。
其主要内容有:
(一)废除贵族的井田制,“开阡陌封疆”,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二)普遍推行县制,设置县一级官僚机构;“集小都乡邑聚为县”,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凡三十一县” ,县设县令以主县政,设县丞以辅佐县令,设县尉以掌管军事。县下辖若干都、乡、邑、聚。
(三)迁都咸阳,建筑宫殿;
(四)统一度量衡制,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
(五)编订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规定居民要登记各人户籍,开始按户按人口征收军赋;
(六)革除残留的戎狄风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规定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1] 这是对第一次变法中“异子之科”法令的补充,也是对社会风俗的规范。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旧制度被彻底废除,封建经济得到了发展,秦国逐步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秦王朝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秦惠文王继位。[16] 变法侵犯了贵族们的利益,因之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商鞅得到变法的强有力支持者,商鞅有口难辩,只得逃亡。最后,商鞅在秦军追捕中毙命,只落得个“车裂”的下场。但变法得以继续实行下去。
商鞅之死
公元前339年的一天,赵良去见商鞅,商鞅对他说:“当初秦国的习俗和戎狄一样,父子不分开,男女老少同居一室。如今我改变了秦国的教化,使他们男女有别,分居而住。我征调士卒大造宫廷城阙,把秦国营建得像鲁国、卫国一样。您看我管理秦国,与五大夫百里奚比,谁更有才干?”赵良说:“五大夫出任秦相,劳累不坐车,酷暑酷热不打伞,走遍国中,不用随从的车辆,不带武装防卫,他的功名永载史册,他的德行施教于后代……您又在封地南面称君,天天用新法来逼迫秦国的贵族子弟。公子虔闭门不出已经8年了,您又杀死祝欢,用黥刑处罚公孙贾。这几件事,都不是得人心的。您一出门,后边跟着数以十计的战车,车上都是顶盔贯甲、身强力壮、持矛操戟的贴身警卫,分开这些警卫,您肯定不敢本人出门。您的处境就好比早晨的露水,面临很快消亡的危险。您还计划要延长本人的寿命吗?那为什么不把封地交还给秦国,到偏远荒远的地方浇园自耕;劝秦王重用那些隐居山林的贤才,赡养老人,抚育孤儿,使父兄互相敬重;依功序爵,尊崇有德之士,这样才可以稍保平安。您还要贪图封地的富有,以独揽秦国的国政为宠幸,聚集百姓的仇恨,秦王一旦舍弃宾客而不能当朝,秦国想要逮捕您的人还能少吗?您丧身的日子就会像抬起脚来那样迅速地到来。”但商鞅没有听从赵良的劝说,仍然我行我素。
前338年,秦孝公病危,想传位于商鞅,商鞅推托不承受。同年,秦孝公逝世,其子惠文王赵驷即位,即秦惠王。这时,商鞅想要告老退休,有人向秦惠王说:“大臣功高盖主就会危害国家社稷,对身边的人过于亲近就会惹来杀身之祸。现如今秦国的男女老幼只晓得商鞅的新法,而不晓得君上您。况且君上您与商鞅有仇,愿君上早下决断。”
正在这时,公子虔等人借机告发商鞅谋反,秦惠文君于是派人捉拿商鞅。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见他未带任何凭证,便告诉他说“商君之法”(即商鞅之法)规定,留宿无凭证的客人是要“连坐”治罪的。商鞅感叹“制定的新法居然遗害到了这种地步”,这就是成语“作法自毙”的来历。
商鞅南门立木
孝公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商鞅先后两次实行变法,变法内容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开始推行革新时,为了取信于民,他派人在城中竖立一木,并告知:“谁人能将之搬到城门,便赏赐十金。”秦民无人敢信,后加至五十金,于是有人扛起木头搬到城门,果然获赏五十金,从此宣示与开展孝公变法,史称“徙木立信”。北宋王安石,在一首称赞商鞅的诗中以“一言为重百金轻”,来比喻言出必行的重要。
商鞅墓
商鞅墓,又名商君墓。商鞅被车裂后,法家的后学者收殓商鞅的遗骨预备偷运回商鞅故里卫国安葬,在黄河德丰渡口被秦国守军截获,当地百姓与守军便将商鞅遗骨草草掩埋于附近的秦驿山之下,后来法家的后学者寻访至此为商鞅立了墓碑。上书“商君之墓”。商君墓位于今陕西省合阳县城东23公里处的洽川镇风景名胜区秦驿山脚下,墓高三米多,直径十余米。1970年解放军某部在此建筑营房时将商君墓夷为平地。
历史评价
正面评价
蔡泽:夫商君为秦孝公明法令,禁奸本,尊爵必赏,有罪必罚,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以静生民之业而一其俗,劝民耕农利土,一室无二事,力田分积,习战陈之事,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成秦国之业。
李斯: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附。
司马迁:鞅去卫适秦,能明其术,强霸孝公,后世遵其法。
桑弘羊: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饬政教,奸伪无所容。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器械完饰,蓄积有余、夫商君起布衣,自魏入秦,期年而相之,革法明教,而秦人大治。故兵动而地割,兵休而国富…功如丘山,名传后世。
刘歆:夫商君极身无二虑,尽公不顾私,使民内急耕织之业以富国,外重战伐之赏以劝戎士。法令必行,内不私贵宠,外不偏疏远。是以令行而禁止,法出而奸息。
杜佑:历观制作之旨,固非易遇其人。周之兴也得太公,齐之霸也得管仲,魏之富也得李悝,秦之强也得商鞅,后周有苏绰,隋氏有高锴,此六贤者,上以成王业,兴霸图,次以富国强兵,立事可法。
王安石:自古驱民在诚信,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陈启天:法学之巨子,政治家之雄也。
毛泽东:商鞅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商鞅之法惩奸究以保人民之权益,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福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贪怠以绝耗费。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商鞅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彻底的改革家,他的改革不仅限于当时,更影响了中国数千年。
负面评价
司马迁:商君,其天资苛刻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
《旧唐书》:威刑既衰,而酷吏为用,于是商鞅、李斯谲诈设矣。
商鞅执法严酷,曾在渭河边一日处决囚犯七百人,河水因而变红,号哭之声惊天动地。商鞅严厉执法、滥用酷刑的行为招致普遍的仇恨,汉昭帝时的贤良文学也以为商鞅的严酷刑法是形成秦朝快速沦亡的重要缘由,《旧唐书》甚至将商鞅称为酷吏。
贾谊:商君违礼义,弃伦理,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
赵蕤:夫商鞅、申、韩之徒,贵尚谲诈,务行苛刻。废礼义之教,任刑名之数,不师古,始败俗伤化。此则伊尹、周召之罪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