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晏子(公元前578年-公元前500年),名晏婴,别名晏平仲、平仲,山东夷维人,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代表作品《晏子春秋》。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40余年。晏子聪颖机智,能言善辩,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闻名诸侯;既富有灵敏性,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司马迁甚至将晏子比为管仲。
人物生平
庄公之死
周灵王二十四年(公元前五四八年)五月,当晋国联合众诸侯意欲大举伐齐的时分,齐国朝野上下惊慌万状。恰在此时,齐庄公和大贵族的夫人棠姜私通之事,被崔杼晓得了。于是,崔杼决定乘机杀死齐庄公以向晋国解说。这天,齐庄公大摆酒席,款待前来进贡的莒国国君黎比公,下令群臣前来坐陪。相关连环画崔杼称病未去。齐庄公不但未加责怪,反而暗自欢喜:我又可以借时机见棠姜了。席罢人散,齐庄公以探病为由去崔杼家与棠姜私会,旋即被预先潜伏在宅中的勇士射了。
听说齐庄公被崔杼所杀,晏婴不顾个人安危,决然带着随从前往齐都去吊唁齐庄公。晏婴来到崔杼家门前,他身边的下人担忧地问他:“您将为国君殉而葬吗?”晏婴说:“难道是我一个人的国君,我应该为他而死?”随从又说:“那么我们何不逃跑呢?“晏婴说:“难道国君的死是我的罪过,我要逃跑?”“那么我们还是回去吧?”晏婴说:“国君都死了,我回到哪里去呢?作为万民之主,难道只是为了利用他的地位来高跨于百姓之上?该当主持国政,作为君主的臣下,难道只是为了获取俸禄?该当保卫国家!所以君主为国家而死,那么臣下就应该为他而死;君主为国家而逃亡,臣下就应该跟他逃亡。假如君主只是为本人的私欲而死,为个人的事情而逃亡,不是他溺爱的人,谁敢承担责任,为他而死,为他而逃亡呢?可是我如今又能回到哪里去呢?”说罢,晏婴径自闯进崔家,脱掉帽子,捶胸顿足,不顾一切地扑在齐庄公的尸体上,号啕大哭了一场,然后起身离去。崔杼的左右欲杀掉晏婴,崔杼对晏婴也早已恨之入骨,但是有所顾忌,便对身边的人说:“他是百姓所景仰的人,杀了他,我就会得到民意。”
杀死齐庄公后,崔杼便和另一个大贵族庆封拥立齐庄公的异母兄弟杵臼为国君,这就是齐景公。为了巩固势力,树立威信,他把满朝文武大臣都驱逐到太公庙上,派兵内外把守,逼迫大家歃血为盟,表示效忠于他。稍有违迕,即被处死。已经杀了七个人,氛围十分恐怖。
轮到晏婴了。大家屏住呼吸,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晏婴。晏婴从容举杯,义愤填膺地对天盟誓:“我只忠于君主和国家。凡为虎作伥、助纣为虐者均不得好死!”说罢,一饮而尽。崔杼恼羞成怒,恶狠狠地用剑顶着晏婴的胸膛,要他重新发誓。晏婴毫不畏惧,厉声回答:“崔杼,你读过《诗经》吗?诗曰:‘莫莫葛?,延于条枚,凯弟君子,求福不回。(今译"葛藤一片四处长满,蔓延缠绕树枝树干。和乐平易好个君子,求福有道不邪不奸。"出自诗经.大雅·文王之什.旱麓。)’不管你是用刀砍头,还是用剑穿胸,我晏婴决不屈从!”崔杼怒不可遏。这时,身边的一个亲信悄然地对他说:“千万使不得!您杀庄公,是由于他无道,国人反应不大,您假如杀了晏婴,那可就麻烦了。”崔杼没奈他何,咬牙切齿地看着晏婴拂袖而去。
晏婴登上马车,车夫立即快马加鞭,赶紧分开是非之地,以防不测。晏婴若无其事,从容不迫地对车夫说:“安稳一点,不要失态。快了不一定就有活路,慢了也不见得就会死。鹿生长在山上,可是它命却掌握在厨师那里。如今,我也像鹿一样。” 晏婴一路平安到家,最终也没遭到什么迫害。
复出为相
齐景公即位之初并未重用晏婴,只是让他去管理东阿(山东阿城镇)。晏婴一去就是三年,这期间齐景公陆续听到了许多关于晏婴的坏话,因而很不高兴,便把晏婴召来责问,并要罢他的官。晏婴赶忙谢罪:“臣已经晓得本人的过错了,请再给臣一次时机,让我重新管理东阿,三年后臣保证让您听到赞誉的话。”齐景公同意了。三年后,齐景公果然听到有许多人在说晏婴的好话。齐景公大悦,决定召见晏婴,预备重重赏赐。谁知晏婴却推托不受,齐景公好生奇怪,细问其故。晏婴便把两次管理东阿的真相说了出来。他说:“臣三年前管理东阿,尽心竭力,秉公办事,得罪了许多人。臣修桥筑路,努力为百姓多做好事,结果遭到了那些平日里欺压百姓的富绅们的反对;臣判狱断案,不畏豪强,依法办事,又遭到了豪强劣绅的反对;臣表彰和荐举那些节俭、勤劳、孝敬师长和友爱兄弟的人,而惩罚那些懒惰的人,那些不务正业游手好闲之徒自然对我恨之入骨;臣处置外事,送往迎来,即便是朝廷派来的贵官,臣也一定循章办事,决不违礼逢迎,于是又遭到了许多贵族的反对。甚至臣左右的人向我提出不合法的要求,也会遭到臣的拒绝,这自然也会引起他们的不满。这样一来,这些反对臣的人一齐分布我的谣言,大王听后自然对臣不称心。而后三年,臣便反其道而行之,那些原来说臣坏话的人,自然开始夸奖臣了。臣以为,前三年管理东阿,大王本应奖励臣,反而要惩罚臣;后三年大王应惩罚臣,结果却要奖励臣,所以,臣实在不敢承受。”
齐景公道听途说就叱骂晏婴,是由于他没有亲身到东阿去体察民情。实践出真知。晏婴以亲身的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比照进言,加大了说服的力度获得较好的效果。因而,齐景公才晓得晏婴的确是个贤才,而深悔本人以前听信了谗言,错怪了晏婴。于是,齐景公将国政委以晏婴,让他辅佐本人管理齐国。
智谏景公
齐景公召来晏婴讨教如何兴国安邦。他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光复先君齐桓公的伟业,重振雄风。晏婴听后沉吟片刻,说道:“臣陪大王微服察访一下民情,回来后再议兴国大计,如何?”齐景公本来就轻国事而重享乐,见晏婴要陪本人微服私访觉得很新鲜,便同意了。君臣二人来到京都临淄的一个闹市,走近了一家鞋店。鞋店摆放着各种各样的鞋子,品种齐全,但是无人问津,生意清淡。齐景公有些不解,却见不少人都在买假脚。齐景公吃惊地问店主,店主神色凄然地说:“当今国君滥施酷刑,动辄对人以刖刑,很多人被砍去了脚,不买假脚如何生产和生活呢?”齐景公听罢内心很不是味道。回宫的路上,晏婴见齐景公闷闷不乐,晓得刚才看到的那一幕对他刺激不小,于是说道:“先君桓公之所以建树了丰功伟业,是由于他爱恤百姓,廉洁奉公,不为满足欲望而多征赋税,不为建筑宫室而乱役百姓;选贤任能,国风清正。君臣戮力同心,才获得了雄视天下的地位。如今大王亲小人,远贤良,百姓……”没等晏婴讲完,齐景公便打断了他的话:“相国不必说了,寡人已经明白了。寡人也要效法先君,光大宗祠社稷。”
弦章死谏
贤相首先在于有德。有德,就是能为百姓着想。在君主制的国家里,这种意向势必常与国君发生冲突,于是极谏就成为贤相的第一要务。《晏子春秋》开头就是《谏》上下两篇,当非偶尔。晏婴在国君面前,从不谄谀逢迎、溜须拍马,而是直言无隐,奋力谏诤,表现了正直有良知的大臣为国为民奋不顾身的卓然风范。
到齐景公时,齐桓公霸业已成为历史陈迹,齐国内政几无一日安定。当时官家垄断大部分山林、土地、渔盐,贵族们“宫室日更,淫乐不违”,“肆夺于市”,“民三其力,二入于公,而衣食其一。公室朽蠹,而三老冻馁 ”,致使“齐国丈夫,女子织,夜以接日,不足以奉上”。人民稍有不满或反抗,动辄得罪被刑。统治者用严刑酷法来维持旧秩序,他们本人却整日声色狗马,用醉生梦死来度过忧患。洋溢在齐国宫庭的纵酒淫乐之风销蚀着奴隶主统治者的最后锐气,晏子就是在这样一个社会大动乱的时代,给这样一位走下坡路阶级的神晕目眩的齐王充当“社稷之臣”的。
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下,晏婴充分表现出了管理国家的忠实与能耐。他利用本人特殊的身份地位,机智地抓住每一个可能的时机,从各种角度不断地提出减免赋税,让百姓疗养生息的谏议。
齐景公癖好歌舞,女乐倡优遍及后宫。一次,乐不思政的齐景公问晏婴,本人有没有可能像先祖桓公那样称霸诸侯?晏婴立刻回答:“桓公之时,十分注重选贤任能,以鲍叔牙、管仲为左膀右臂。可当今你呢,却是左倡右优,加之还有进谗言的居前,拍马屁的在后,又怎能向往桓公的霸业!”
这个直言不讳的回答,既批评了骄奢淫逸的齐景公,又揭露了政客围绕在君王身边进谗献媚的丑恶嘴脸。
齐景公当然不会随便承受晏婴的劝诫。他兴师动众,役使大批民工,破土兴建亭台。
当时正值秋收季节,民工们却不能回家去收割庄稼,一个个敢怒而不敢言。正当人们内心叫苦不迭之际,一贯喜欢奢华的齐景公正在为亭台的开工举行大型饮宴了,晏婴前往陪侍,忧心忡忡。待酒过三巡之后,晏婴即席起舞。他自舞自唱道:
随之热泪横流。酒酣耳热的齐景公见此情景,也感到不安了,遂把亭台的工程停了。这是晏婴凭仗本人的才艺将一场宫廷的饮宴歌舞,变成了一次有详细政治内容的讽谕舞,并且收到了实际的效果。
有一次,齐景公问晏婴:“你家接近集市,可知物价的贵贱?”晏婴答道:“既然买东西方便,怎能不晓得呢?”齐景公接着又问:“哪种物品贵?哪种贱?”当时,因齐景公施行残酷的刑罚,受刖刑而被砍脚的人很多,市场上假足畅销,鞋子反而卖不出去。由此,晏婴答道:“踊贵屦贱。”意思是说,假足贵,鞋子贱。踊屦贵贱的行情变化,是极非正常现象,它委婉而又锋利地谴责了齐景公的残忍行径。齐景公还是明悟晏婴的讽谏,下令减轻了刑罚。
齐景公好色贪杯。一次,齐景公抱着美女饮酒七天七夜还不停杯。弦章进谏:“您饮酒七天七夜了,我恳求您中止。不然,请您把我杀了。”这时,晏婴入见。齐景公说:“弦章这个小子居然这样阻止我饮酒作乐。假如我听从他的,不是臣子反过来管我了吗?假如把他杀死了,我又舍不得。”晏婴回答:“弦章幸遇明君!假如他碰到殷纣那样的昏君,早就死了。”齐景公闻言便中止饮酒。
与孔子悖
孔子三十五岁那年,去了齐国,做了高昭子的家臣,之后通过高昭子见到了齐景公。齐景公问孔子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臣子要像臣子,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景公说:“讲得好啊!假如真的国君不像国君,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纵然有粮食,我怎么能吃得到呢!”改日齐景公又向孔子讯问为政,孔子说:“为政在于节约财物。”景公很高兴,将要把尼溪的田地封赐给孔子。晏婴进言说:“这些儒者能言善辩不能用法度来规范;高傲自大自以为是,不能任用他们来教育百姓;崇尚丧礼尽情致哀,破费财产厚葬死人,不可将这构成习俗;四处游说哀求借贷,不可以此管理国家。自从圣君贤相相继逝世,周朝王室衰落以后,礼乐残缺有很长时间了。如今孔子盛装装扮,繁琐地规定尊卑上下的礼仪、举手投足的节度,连续几代不能穷尽其中的学问,从幼到老不能学完他的礼乐。国君计划用这一套来改造齐国的习俗,恐怕不是引导小民的好办法。”此后齐景公虽然恭敬地接见孔子,但不再问有关礼的事。有一天,齐景公挽留孔子说:“按照季氏上卿的规格来待你,我不能做到。”于是就用介于鲁国季氏和孟氏之间的规格来接待孔子。齐国大夫企图谋害孔子,孔子听说此事。齐景公说:“我老了,不能用你了。”孔子在这种状况下当机立断,分开了齐国,返回鲁国。
晏子二桃杀三士
二桃杀三士 :春秋时齐景公将两个桃子赐给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论功而食,三人弃桃自杀。事见春秋·齐·晏婴《晏子春秋·谏下》,比喻借刀杀人。
二桃杀三士也是一个围棋术语,来源于《玄玄棋经》上一道死活题的名称。难度等级为中高级。
景公养勇士三人无君之义晏子谏第二十四
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事景公,以勇力搏虎闻。晏子过而趋,三子者不起。
晏子入见公曰:“臣闻明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有君臣之义,下有长率之伦,内可以禁暴,外可以威敌,上利其功,下服其勇,故尊其位,重其禄。今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无君臣之义,下无长率之伦,内不以禁暴,外不可威敌,此危国之器也,不若去之。”
公曰:“三子者,搏之恐不得,刺之恐不中也。”
晏子曰:“此皆力攻?敌之人也,无长幼之礼。”因请公使人少馈之二桃,曰:“三子何不计功而食桃?”
公孙接仰天而叹曰:“晏子,智人也!夫使公之计吾功者,不受桃,是无勇也,士众而桃寡,何不计功而食桃矣。接一搏??俨?榛??艚又?Γ?梢允程叶?抻肴送?印”援桃而起。
田开疆曰:“吾仗兵而却三军者再,若开疆之功,亦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援桃而起。
古冶子曰:“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流。当是时也,冶少不能游,潜行逆流百步,顺流九里,得鼋而杀之,左操骖尾,右挈鼋头,鹤跃而出。津人皆曰:‘河伯也!’若冶视之,则大鼋之首。若冶之功,亦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二子何不反桃!”抽剑而起。
公孙接、田开疆曰:“吾勇不子若,功不子逮,取桃不让,是贪也;然而不死,无勇也。”皆反其桃,挈领而死。
古冶子曰:“二子死之,冶独生之,不仁;耻人以言,而夸其声,不义;恨乎所行,不死,无勇。虽然,二子同桃而节,冶专其桃而宜。”亦反其桃,挈领而死。
使者复曰:“已死矣。”公殓之以服,葬之以士礼焉。
晏子使楚
晏子出使到楚国,楚王晓得晏子的身材矮小,就命令人在大门旁边开了个小洞,请晏子从小洞进去。晏子晓得楚王要戏弄他,严词加以拒绝。他说,“到了“狗国”,才走狗洞,我如今是出使楚国,不应该走狗洞。”款待晏子的官员只好请晏子从大门进去。
晏子进去拜见楚王。楚王故意问:“齐国没有人可派吗?竟派您做使臣。”晏子回答说:“齐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人们把袖子举起来,可以遮住太阳;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楚王接着问:“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派你出访呢?”晏子答:“我们齐国派使节出访很有讲究:对那些精明能干的的人,就差遣他们出使那些道德高尚的国家;对那些愚笨无能的使臣,就派他们出使那些不成器的国家。我是使臣中最愚笨、最无能的人,所以就派我出使楚国来了。”晏子的话使本计划要戏弄他的楚国君臣们面面相觑,半天说不出话来。
晏子的故事
折冲樽俎
春秋中期,诸侯纷立,战乱不息,中原的强国晋国谋划攻打齐国。为了探清齐国的情势,便派大夫范昭出使齐国。齐景公以盛宴招待范昭。席间,正值酒酣耳热,均有几分醉意之时,范昭借酒劲向齐景公说:“请您给我一杯酒喝吧!”景公回头告诉左右待臣道:“把酒倒在我的杯中给客人。”范昭接过侍臣递给的酒,一饮而尽。晏婴在一旁把这一切看在眼中,厉声命令侍臣道;“快扔掉这个酒杯,为主公再换一个。”按照当时的礼节,在酒席之上,君臣应是各自用个人的酒杯。范昭用景公的酒杯喝酒违反了这个礼节,是对齐国国君的不敬,范昭是故意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试探对方的反应如何,但还是被晏婴识破了。
范昭回国后,向晋平公报告说:“如今还不是攻打齐国的时分,我试探了一下齐国君臣的反应,结果让晏婴识破了。”范昭以为齐国有这样的贤臣,当前去攻打齐国,绝对没有胜利的把握,晋平公因此放弃了攻打齐国的计划。靠外交的交涉使敌人放弃进攻的计划,即当下“折冲樽俎”这个典故,就是来自晏婴的事迹。孔子称赞晏婴的外交表现说:“不出樽俎之间,而折冲千里之外”,正是晏子机谋的真实写照。
南橘北枳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到这个音讯,对身边的大臣说:“晏婴是齐国的最能言善辩的人,我想侮辱他,用什么办法呢?”侍臣回答说:“在他来的时分,大王请允许我们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他是做什么的?’我则回答:‘(他)是齐国人。’大王(接着再)问:‘(他)犯了什么罪?’(我就)回答:‘(他)犯了偷窃罪。’"楚王觉得是个妙计。
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请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分,两名小官员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来。楚王问道:“绑着的人是做什么的人?’(公差)回答 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看着晏子问道:“齐国人本来就擅于偷东西的吗?”晏子分开座位回答道:“我听说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叶子类似,果实味道却完全不同,还不是由于水土不同吗?同样道理,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莫非楚国的水土使百姓擅长偷东西吗?”楚王笑着说:“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和楚臣论
晏相国来到了馆舍,楚国大臣为他洗尘接风,席间展开了剧烈的辩论,楚国下大夫首先发言道:“齐自太公封国建邦以来,煮盐垦田,富甲一方、兵甲数万,足可以与楚匹敌。为什么自齐桓公称霸中原之后,昙花一现,再不能领袖诸侯了呢?以齐国国土之宽广,人口之众多,国家之富庶,加上晏相国您的才智,怎么就不能再崛起中原呢?反而向我楚国结盟,这太让人费解了。”
晏婴答:“识时务者为俊杰,通机变者为英豪,先前自周失政于诸侯之后,诸侯连年征战,春秋五霸迭兴,齐国称霸于中原,秦国威振于西戎,楚国称雄于荆蛮之地,这一切固然有人为的因素,可大多数靠的是天意。先前以晋文公的雄才大略,尚且逃亡四方;秦穆公霸于西戎之后,文治武功盛极一时,其死后子孙衰弱,再也难振往日之雄风; 就连你们楚国也自楚庄王之后,亦常受吴晋二国的骚扰,困苦不堪。难道只有齐国衰弱不成?今日齐国前来交好结盟,这只是邻国之间的友好往来罢了。你作为楚国名臣,应通晓‘随机应变’这四个字的含义,怎么也问出这样的问题呢?”
下大夫脸红着退了下来,身旁的上大夫不服气地质问道:“平仲您自以为是随机应变之士,然而齐自内乱以来,齐臣为君死的不可计数,而您作为齐国的世家大族,却不能征伐叛贼,或弃官明志,或为君王而死,您不觉得惭愧吗?为什么还眷恋声誉地位迟迟不肯离去呢?”
晏婴正色反驳道:“做大事的人,不必拘泥于小节,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只晓得君主为国家的社稷而死时,作臣子的才应该与之同死,而今先君并非为国家社稷而死,那么我为什么要随随便便从先君而死呢?那些死的人都是愚人,而非忠臣,我虽不才,但又怎能以一死来沽名钓誉呢?况且在国家有变时,我不离去,乃是为了迎立新君,为的是保存齐的宗祖,并非贪图高位呀,假使每个人都分开了朝中,国家大事又有谁来做呢?并且国家内乱,哪一国没有发生过呢?你们楚国不是也有这种事吗?又何必责怪我们?”
又有人不满地说道:“英雄豪杰,必相貌绝伦,宏伟无比,而今相国您,身高不足五尺,手无缚鸡之力,只是徒逞口舌之利的说客罢了。单单依托口舌,而没有实际的本领,欺世盗名,不感到可耻吗?”“我听说称锤虽小,能值千斤,舟桨虽长,不免为水浸没,纣王勇武绝伦,不免身死国亡,为什么呢?我承认本人并无出众的本领,愧居相位,却绝不是与您逞口舌之利,只是问有所答罢了。难道我拒不回答吗?那也太无礼了。”
舌战群雄
晏子出使楚国,入朝时,为了嘲讽晏子短小的身材,楚国派身材高大的武士罗列在两旁迎候,晏子对楚国陪同说:“我是为二国友好交往而来,并不是来与贵国交兵的。把这些武士撤下去吧。”陪同只得尴尬地叱退武士。
晏子进入朝门,楚国几十员大臣等候着。楚郊尹斗成然首先发话:“听说齐国在姜公封国时,强于秦、楚,货通鲁、卫,而自从桓公之后,屡遭宋、晋侵犯,朝晋暮楚,齐君臣四处奔波臣服于诸侯。但凭景公之志、晏婴之贤,并不比桓公、管仲差呀,这是为什么?”晏子说:“兴败强衰,乃国之规律,自楚庄王后,楚国不是也多次遭到晋、吴二国的打击吗?我们景公识事务,与诸侯平等交往,怎么是臣服呢。你的父辈作为楚国的名臣,不也是这么做的吗,难道你不是他们的后代?”斗成然惭愧而退。
楚大臣阳丐上前一步说:“听说你很擅长随机应变、左右逢源,然而,齐国遭遇崔、庆之难,齐多少忠臣志士为征伐二人而献出生命,你作为老臣,既不能讨贼,又不能退位,更不能以死相拼,你留在朝廷还有何用?”晏子说:“抱大志者,不拘小节;庄公之死有他本身的错误。我之所以留身于朝中,是要扶助新君立国、强国之志,而非贪图个人的性命。假如老臣们都死了,谁来扶佐君王呢?”阳丐自知无趣退下。
楚右尹郑丹上前逼问:“你说得太炫耀,崔、庆之难,高、陈等相并,你只是隔岸观火,并不见你有什么奇谋?”晏子答:“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崔、庆之盟,我未干与;四族之难,我正在保全君王,这正是宜柔宜刚,怎么说是旁观呢?”郑无话可答。
楚太宰启疆闪出发问:“你贵为相国,理当美服饰、盛车马,以彰显齐国的荣盛。你怎么骑着瘦弱的马、穿着破旧来呢,还听说你这件狐裘,已经穿了三十年了,你是不是太吝啬了。”晏子笑答:“你太见小了,我自从居相位来,父辈有衣裘、母辈有肉食、妻族无饥荒,同时,依托我救助的还有七十多家。我个人虽然节俭,而富于三族、解除群士之难,这不是更显示出君王的德正吗?”启疆叹服。
楚王车右囊瓦指问:“我听说君王将相,都是魁梧俊美之相,因此能立功当代、留名后人。而你身不满五尺,力不能胜一鸡,你不觉得惭愧?”晏子坦然自如地回答:“秤驼虽小,能压千斤;舟桨空长,终为水役。侨如长身而被鲁国所杀、南宫万绝力却死于宋国,你自以为高大,还不是只能为楚王御马吗?我虽然不才,但能独当一面,忠心为国效犬马之力。”囊瓦惭愧难当。
楚大夫伍举见大家难当晏子,忙解围说:“晏平仲天下奇才,你们怎么能跟他较劲呢,算了,楚王等着召见呢。”
纪国金?
齐景公到纪国故地玩耍,得到一个金壶,翻开来看,里面有朱砂文书,写道“无食反鱼,勿乘驽马。”景公说:“说得好啊!按照这话的意思,吃鱼不吃另一面,是由于厌恶鱼的腥味;骑马不骑劣马,是嫌它不能跑远路。”
晏子说:“不是这样,臣觉得这八个字里面包含的是治国的道理:吃鱼不要翻过来,是说不要把民力用尽吧!不要乘坐驽马车,是说不要把小人安在身边吧!”
景公问:“纪国有这样的文书,为什么还会沦亡呢?”晏子答道:“它的沦亡自有缘由。我听说,君子有了至理名言,就把它悬挂在大门上。可是纪国有这样的良言,却把它当成水灌进壶里,它不沦亡还有什么好结果呢?”
智论生死
齐景公往牛山游览,向北登临齐国都城时,突然哭道:“人生怎么像奔腾怒吼的流水,分开这美妙的山河而死去呢!”艾孔、梁丘据听了,也哭泣起来了。晏子却在发笑。齐景公怒问他为何发笑。 晏子回答:“假如自古人都不死,那么太公、丁公将永远保有齐国,桓公、襄公、文公、武公等都将辅佐他们,您将戴着斗笠穿着粗衣,手持大锄小耙弯腰屈膝地行走在田地间,哪儿还有闲工夫忧虑死亡的事情!而您偏偏独自由于这事流泪伤情,这是不符合仁义道德的。不仁道的国君我看到一个, 馅谀的近臣我见到两个,这就是我私自发笑的缘由啊!”
晏婴说:“假如贤明的君王不生老病死,那么你此时只会在农田里,哪还会有时触景伤情呢?正是由于一个人分开了君位,才有时机让另一个人被立为君,也才有时机轮到您当上了国君,可笑你身在福中不知福。你却为本人即将死亡而悲伤而哭泣,这是很不仁义的啊!我对不仁义的君王及讨好巴结的大臣怎能不嘲笑呢?”
齐景公听了十分惭愧,举起酒杯来本人罚本人的酒,又罚艾孔和梁丘据两人各一杯酒。
遄台陪侍
齐景公田猎回来,晏婴在遄台陪侍,梁丘据处处想讨齐景公的喜欢,也急忙赶来陪同。齐景公高兴地说:“看来只有梁丘据与我相和啊!”晏婴说:“梁丘据与您只能说是同,怎么能说是和呢?”齐景公说:“和与同还不一样吗?”晏婴答道:“当然不一样了。和就像制好的肉羹,用醋酱盐梅烹调鱼肉,以薪炎炖煮,厨师再加好各种调料,口味佳美,君子食之,平其心火,这才叫和。君臣的关系也是这样。君以为对但实际上不对的事情,臣就应该指出其不对;君以为不对但实际上对的,臣也应该坚持正确的方面。这样政治就会平稳而无偏向,人民也无争心。先王治民也用济五味,和五声之法,以平稳百姓之心,使政治成功。演奏音乐也像调味一样,有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言、八风、九歌,这九者相和,然后才能成为一首优美的乐章。君子听了,可平其心,可和其德。如今梁丘据却不是这样,您只需一说行,他就说行;您要说不行,他就说不行。这就像做饭时水里再加上水,谁能吃呢?弹琴时只是一个声音,谁能听呢?他的这种行为就是同,这样做行吗?”
史载,梁丘据是齐景公时的一个佞臣,专会对君主阿谀奉迎,而齐景公对这样的人却很赏识,倍加溺爱,说只有他才与本人相和。晏婴的这段话专为此而发,他很深入地辨析了“和”与“同”的差别,“同”就是不同人事的相同一致,而“和”则是不同人事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同”表面看起来是一种理想形态,但是也就没有了矛盾没有了发展,其实也就没有了事物差别、个性的存在。而只有“和”才是事物健康发展的完美形式,不同的食物经过调和才能成为美味,不同的声调理奏经过调和才能成为一首完美的乐章。晏婴这样做的表面看起来似乎是进行一种抽象的名词剖析,其实他是借此向齐景公讲述治国为政的道理,同时也是为人处世的道理—— “君子应该和而不同”,并巧妙而委婉地批评了梁丘据的一味逢迎和齐景公的不辨忠奸,起到了劝谏齐景公远离佞人而亲近谏臣的目的,在他身上真正表现了先秦贵族“主文而谲谏”的君子风度。
死马杀人
一次,齐景公一匹心爱的马突然死了,齐景公大怒,就下令把养马的人抓来肢解。这时晏子在场,左右武士正想动手,晏婴上来制止,对齐景公说:“杀人总得有个办法,请问尧舜肢解人的时分,从身体的什么部分开始?”尧舜是传说中的仁君,不会由于一匹马而杀人,自然也没有杀人肢解之法,齐景公晓得晏婴的意思,就说: “那就不肢解罢,把他交给狱官处死算了。”晏婴又对齐景公说:“这个人的确该死,但是他还不晓得本人犯了什么罪,请让我说说他的罪行,让他晓得,然后死个明白,您说好吗?”齐景公说:“好啊,那你就说吧!”晏婴就开始数说他的罪行:“你犯了三条大罪:国君让你养马你却把马养死,这是一大死罪;所死之马又是国君最喜欢的,这是二大死罪;由于你养死了马而使国君杀人,百姓听说之后一定会怨他,诸侯听说之后一定轻视我国。你养死了国君之马,使百姓生出仇恨,使邻国轻视我们,这是第三大死罪。今天把你送到监狱,你知罪吗?”齐景公喟然而叹说:“请您把他放了吧!放了吧!不要伤了我的仁爱之名。”
景公葬妾
齐景公的爱妾婴子死了,齐景公守丧,三天不吃饭,坐在那里不分开,左右群臣多次劝说,不听。晏婴进来说:“外面来了一个术士和一个医生都说:‘听说婴子病死了,他们愿来救人。’”齐景公听了大喜,马上就起来了,说:“她的病可以治好吗?”晏婴说:“这是客人说的,他一定是良医,请他试试吧。但是他们来救人时得请君分开这里,好好地去洗浴吃饭,他们还要在这里求鬼降神。”齐景公听了很高兴,就说:“好吧,我马上分开。”趁齐景公分开去沐浴吃饭之际,晏婴下令让棺人马上把死人入殓,入殓之后,他又对齐景公说:“医生治不了她的病,我们已经把她入殓,不敢不告诉您。”齐景公听了很不高兴,晓得晏婴在这件事上骗了他,就说:“您以医生看病为由让我分开,然后把死人入殓又不告诉我。我这个当国君的,已经有名无实了。”晏婴说:“您难道不晓得死人不能复生吗?我听说,君王臣从叫作顺,君僻臣从叫作逆。今日君不顺而行逆,对贤人礼遇很薄,对嬖妾却悲之甚哀。人死尸朽还想让她复生,哀损伤性,已经有失为君之道了。诸侯宾客听说您这样都不愿意出使我国,本朝大臣看到您这样也羞于当官。按照您的这种行为作事,不能引导好人民;顺从您的欲望,也不能保住国家。您这样是不对的。”齐景公说:“我不明白这些,请告诉我怎么做吧。”晏婴说:“国家的士大夫,诸侯四邻的宾客,都在外面等着见您,您要哭而节哀。”
齐景公由于死了爱妾而悲伤过度,得到了应该把持的明智,在这种场合,用正常的办法来劝他显然不行,因而充满智慧的晏子又采用了另一种“骗”的办法,先谎说医生可以使死人复生,哄骗齐景公分开,把死人入殓,然后去劝说他。这种方式虽然不够“老实”,但是在当时那种环境下却不失为一个最佳的办法,从这件事中最能看出晏子随机应变的才能。
烛邹养鸟
齐景公特别喜欢鸟。有一次他得到了一只美丽的鸟,就派一个叫烛邹(zhúzōu)的人专门担任养这只鸟。可是几天后,那只鸟飞跑了。齐景公气坏了,要亲手杀死烛邹。晏子站在一旁恳求说:“是不是先让我宣布烛邹的罪行,然后您再杀了他,让他死得明白。”齐景公答应了。 晏子板着脸,严峻地对被捆绑起来的烛邹说:“你犯了死罪,罪行有三条:大王叫你养鸟,你不留心让鸟飞了,这是第一条。使国君为一只鸟就要杀人,这是第二条。这件事假如让其他诸侯晓得了,都会以为我们的国君只看重鸟而轻视老百姓的性命,从而看不起我们,这是第三条。所以如今要杀死你。”说完,晏子回身对齐景公说:“请您动手吧。” 听了晏子的一番话,齐景公明白了晏子的意思。他干咳了一声,说:“算了,把他放了吧。”接着,走到晏子面前,拱手说:“若不是您的开导,我险些犯了大错误呀!”
华而不实
齐景公对晏子说:“东海里边,有古铜色水流。在这红色水域里边,有枣树,只开花,不结果,什么缘由?” 晏子回答: “从前,秦缪公乘龙船巡视天下,用黄布包裹着蒸枣。龙舟泛游到东海,秦缪公丢弃裹枣的黄布,使那黄布染红了海水,所以海水呈古铜色。又因枣被蒸过,所以种植后只开花,不结果。” 景公不称心地说:“我装着问,你为什么对我胡诌?” 晏子说:“我听说,对于假装发问的人,也可以虚伪地回答他。”
辞退高缭
高缭在晏子手下做官,晏子把他辞退了。随从的官员们向晏子提出劝止,说:“高缭已跟你做了三年的工作,不断没有给他一个职位,而且还要辞退他,于道义不合啊。”晏子说,“我是一个狭隘浅薄的人,要大家都像撑开大网的绳子那样,拉紧了,这张大网才能稳固,才能立国。到如今为止,高缭在我身边工作三年,从来没有说过一句纠正我办事失误的话,这就是我要把他辞退的缘由。”
景公嫁女
齐景公有个溺爱的女儿,他想把她嫁给晏子。景公于是到晏子家宴饮,饮酒酣畅时,景公看见了晏子的妻子,问:“这是您的夫人吗?”晏子答道:“对,她是。”“嘿!又老又丑。寡人有个女儿又年轻又美丽,请让她充实先生您的内室。”
晏子分开坐席回答道:“如今她的确是又老又丑,可是我与她共同生活的时间很长了,过去她又年轻又美丽。况且人本来就是以少壮拜托于年老的,以美丽拜托于丑陋的。她曾经拜托于我,而我也承受了她的拜托。虽然君王有所恩赐,但能因而让我背弃她的拜托吗?”晏子拜了两拜谢绝了。
孔子赞他是“不以已之是,驳人之非,逊辞以避咎,义也夫!”表明了他随和、大度,注重本身涵养的品格。
历史评价
司马迁: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晏婴相景公,食不重肉,妾不衣丝,齐国亦治。(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刘向:“晏子博闻强记,通于古今,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尽忠极谏道齐,国君得以正行,百姓得以亲附。”“其书六篇,皆忠谏其君。文章可观,义理可法,皆合六经之义。”(《晏子叙录》)
孔子: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论语·公冶长》)
孔子:晏子于君为忠臣,而行为恭敏。(《孔子家语·辨政》)
孟子: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孟子·公孙丑上》)
曾子:“晏子可谓知礼也已,恭敬之有焉。”有若曰:“晏子一狐裘三十年,遣车一乘,及墓而反,国君七个,遣车七乘,大夫五个,遣车五乘,晏子焉知礼?”(礼记檀弓)
明·王夫之:管仲、晏婴,功书并作。(论衡书解)
北齐·刘昼:北郭刎颈以申晏婴,所以致命而不辞者,为国荐士,灭身无悔,忠之至也,德之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