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过去了,昔日战场的痕迹已渐渐湮灭,只有少量残留下来的历史遗址以及当年见证者的回忆,向我们讲述着那段人类历史上的空前壮举。
毛泽东大渡河畔聆听秀才指点,避免石达开的命运
中央红军自江西中央苏区出发以来,多有江河阻拦。每遇至此,蒋介石必部署重兵前堵后追,欲置中央红军于死地……在红军渡过金沙江后,蒋介石再次企图凭借大渡河天险,使中央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因此,能否渡过大渡河,就成为了决定红军命运的又一关键之役。
中央红军同70多年前的太平军相比,所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红军到达这里的时间要比当年的太平军晚半个月,由于已经进入洪水期,河面宽达300多米,再加上国民党军队的布防严密,抢渡更为困难。红一团团长杨得志率领着先遣队冒着大雨日夜兼程,于5月24日凌晨到达安顺场,全歼了国民党守军两个连,缴获渡船1只,后又找到2只木船并控制了渡口。
就这样,红军抢在蒋介石收缩口袋阵之前到达了大渡河。
1935年5月25日上午9时,强渡大渡河的战斗打响了。
嘹亮的冲锋号吹响了。轻、重机枪一齐向对岸敌人压制射击。小船一颠一簸地向河心斜漂过去。这时,刘伯承、聂荣臻都走出工事,为了首长的安全,冲锋号停吹了。刘伯承命令:“继续吹!”站在一旁的红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长萧华抢前几步,从一名司号员手里夺下号来,挺起胸膛吹起来……
小船载着18位勇士在弹雨中艰难前行,黑压压的敌人从山上冲下来,岸上的炮手射出最后两发炮弹,一一命中敌群。勇士们冲上岸,最终控制了渡口。
然而,后面的渡河并不顺利。
由于河面太宽,水流湍急,几次架桥都未成功。找到的船只也很少,船的最大容量一次只能坐40人,往返一次要一个多小时。直至第二天上午10点,红一团才全部渡完。照此速度,全军两万多人马全部渡完需要一个多月。此时,后面的尾追之敌正向大渡河逼近,形势仍很严峻。
身处如此危险境况,毛泽东及红军高层领导人无法入眠……就在这时候,红军总政治部代主任李富春告诉毛泽东,他在镇上拜访了一个90多岁的老秀才,这人名叫宋大顺,曾经亲眼看到石达开的覆灭……李富春建议说,这位老秀才对这里的情况非常清楚。我们有必要拜访一下这位秀才。听听他有何指教。
原来,刘伯承率领的红军先遣队于5月24日到达并占领了安顺场。听船工说此处有一位90多岁的清末秀才,在村子里教书,曾亲眼见证了72年前石达开在此地的覆灭。战士把这个情况报告给了杨得志团长,杨得志就去拜访了这位老秀才——安顺场太危险,只要在两头布置了军队,就是再勇猛的军队也插翅难飞呀。老秀才的讲述更加坚定了杨得志要迅速找到船只强渡大渡河的决心……当李富春赶到安顺场时,杨得志便向他做了汇报,于是李富春就去拜访了他。老秀才这两天亲眼看见红军来到安顺场,对百姓秋毫无犯,还帮助百姓做事,把缴获的国民党部队的粮食分给百姓,于是对红军产生了同情之心,劝红军尽早离开安顺场……这样,在毛泽东到安顺场后,李富春便立即向他做了汇报。
深夜,两名警卫员提着灯笼请来了老秀才宋大顺。
老秀才向毛泽东讲述了石达开极具悲壮色彩的历史后说,有人分析了石达开饮恨大渡河的教训称:“达开不自入绝境,则不得灭;即入绝境,而无彝兵四面扼制,亦不得灭。”石达开自己在供词里也承认:“到紫打地,方被兵勇夷人击败。”
听到这里,毛泽东为石达开贻误战机而导致全军覆没感到惋惜,心情愈加沉重地问道:难道红军真的只有步石达开的后尘,被国民党消灭在大渡河边吗?
老秀才说,石达开本来是不该被灭的,他向西可以到昌都,向南可以到云南,向北可以到康巴。可惜他明知清军追击已到眼前,还放假3天,庆贺小妾生子。这样大操大办下来耽误了时机,清军赶到后,紫打地(安顺场)地处高山峡谷之中,两头重兵堵截,就只剩下渡河一条路可走了。但此时大渡河洪水猛涨,渡河之路被截断,石达开覆没就必然成了定局。
老秀才的话似乎是在提醒毛泽东,要尽快想办法离开安顺场,否则必会重蹈石达开的覆辙。毛泽东感到处境十分艰难,现在很难将几万红军渡过河去脱离险境。
毛泽东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老秀才见毛泽东陷入沉思,就再次提醒:此地非久留之地,留下必危险。
毛泽东又问老秀才,红军怎样才能脱离目前的险境?
老秀才捋了一下胡须,说,目前,离开安顺场是比较困难,您要是不怕辛苦的话,只有顺着大渡河向上走,到泸定桥渡河,那里有一座康熙皇帝亲批、由朝廷出资建造的铁索桥。但是泸定桥离安顺场有300多里路,还远着呢!可是,现在若不带领军队快速离开安顺场,危险啊!安顺场处于高山峡谷地带,中间只有一条大渡河,如果两头有军队堵截,红军就再也无法走出安顺场了,成为太平军的可能性就太大了。红军的境况与当年的太平军是多么相似啊!
老秀才的一席话,更加坚定了毛泽东沿大渡河北上、过泸定桥、甩掉国民党“追剿”军的决心。
毛泽东站起身再次握住老秀才的手,感谢他为红军提供的宝贵情况。
5月26日,中央军委决定兵分两路,红1师继续在安顺场渡河,红2师北上夺取泸定桥。毛泽东特别指出:这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性举动,只有夺取了泸定桥,我军大部队才能避免石达开的命运。
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战斗,在战争史上堪称奇迹。
5月29日下午4时总攻开始。所有的武器一齐朝对岸开火。22名突击队员攀着桥栏踏着铁索向对岸冲去。在震撼河谷的军号声中,突击队员们沿着光溜溜的铁索一节一节地向东桥头匍匐前进,随后的部队在铁索桥上爬着铺设门板……至晚7时,红4团终于占领了泸定城。
战斗结束后,22名勇士除当场牺牲三人外,每人获得了五件奖品:一套印有“中革军委奖”的列宁服、一支钢笔、一个笔记本、一只搪瓷碗和一双筷子。在泸定桥纪念馆里,矗立着22根红色花岗岩碑,只有五根刻有名字,一根上端雕有头像。其余都是无名英雄。
萧锋在《长征日记》中写道:夺下泸定桥后,在桥东头大树下茅草街边,他碰到了红4团特派员、江西老表张国华,两人在小酒铺里吃了点水酒,喜谈东西两岸战斗的经历。张国华拍着他的肩膀说:我们一天一夜走了240里啊!萧锋也说,我们红3团也不少于239里呀!此时两人都笑了起来……
李聚奎回忆:过泸定桥那天我特别激动,它哪里是桥呀,就是悬在相距百米远两岸上的13根铁链子,9根做桥面,4根作两边的扶手,上面搭了一些板子当桥面,人走在上面时桥就晃来晃去。泸定桥是我一生中过得最不安全的桥,但又是一座最安全的桥,因为过了它,我们就转危为安了。蒋介石想让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的美梦破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