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建筑:北京的岁月地标

2017年7月5日18:20:07历史解密846阅读模式

建筑是城市成长的年轮。每座地标性建筑,是“建”出来的,也是一个时代的土壤和气候“长”出来的。

1959年秋天,人民大会堂、军事博物馆、工人体育场等恢弘工程火速竣工,北京“十大建筑”之称不胫而走。而后,1988年、2001年、2009年,北京又数次评选“十大建筑”。每代“十大”,都是对京城发展轨迹的新版记录。

1950年代“十大”

北京工人体育场

北京火车站

民族饭店

华侨大厦

钓鱼台国宾馆

人民大会堂

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军事博物馆

农业展览馆

民族文化宫

从敲定到建成不到一年

解放初的北京,满目疮痍。城建基本“卡”在城墙内,其中房屋主要是明清遗留下来的平房四合院,年久失修,残破不堪,道路满城只有前门大街,东、西交民巷,王府井和西单北大街等十几条低级沥青路。景山中峰万春亭是老城最高点,从那儿看到最高的楼房就数北京饭店旧楼。

新中国成立后,京城到处推进改造和建设,疏浚河湖,铺筑道路,整饬下水系统,开辟公园绿地,城墙外的荒野和农田上陆续出现工业区、科教区、居民区。由于百废待兴,物力财力有限,除北京展览馆苏式建筑群、王府井百货大楼等几处外,没有搞太多大型建筑。

1958年9月初,为迎接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中央决定扩建天安门广场,拓宽长安街,同时在京兴建包括人民大会堂在内的一批上规模的公共建筑,“十大建筑”的名号由此产生。说起来,所谓“十大建筑”不是官方概念,只是人们口口相传的结果,这版“十大”也没有经过任何评选,因为在有限的国力下,为即将到来的十周年国庆上马的大致也只有这些工程。

但毫无疑问,这“十大”都是解决各方面燃眉之急的项目。就说人民大会堂吧,那会儿全国连个开人民代表大会的地方都没有,许多大型会议、国家领导人接见外宾的任务被安排到刚建成的北京体育馆进行;再说火车站,老的前门站无法承载日益增长的客运量,车站走廊、站前广场全变成了“露天候车室”,横躺竖卧,密不透风;而未建起工人体育场时,北京只有先农坛一处大点儿的体育场,东单和地坛各有一块不标准的小足球场,但这些场地连草皮都没铺,“到东单踢球得先把裸露的黄土地面打扫干净,再洒上水,不然踢起球来沙土飞扬看不见人”。

此时距离1959年的国庆节只剩下不到400天,“十大建筑”还只是纸上谈兵,连草图都没有,材料设备、施工力量严重不足,而之前曾经参与北京城市规划的苏联专家已经全部撤出。一年内,中国人能不能拿出十座像模像样还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建筑?陡然具有了不一般的意义。在工程动员大会上,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万里慷慨激昂地说:“不是有人不相信我们能自己建设现代化国家吗?老认为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吗?我们一定要争这口气,用行动和事实做出回答。”

“边设计、边筹料、边施工”——关键时刻,中国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传统又一次发挥了作用,一场举国支援、轰轰烈烈的“大会战”随之展开。

除在京几十家设计单位外,全国建筑大师云集首都:梁思成、杨廷宝、张开济、吴良镛……他们要拿出“十大建筑”的方案,还有天安门广场的重新布局。

各省市全面动员起来,“为了首都建设,要人有人,要东西有东西”,赶制的钢材、电线、瓷砖、大理石、工程设备川流不息从四面八方运来,仅进京支援人民大会堂修建的技工就有七千多人,几万建设大军日以继夜、顶风冒雪连轴干。每天到工地参加义务劳动,搬砖运土,抬钢筋、斧剁石的北京部队官兵、学校师生、干部群众则不计其数。

靠着全国六亿人这个坚强后盾,1959年八九月间,北京“十大建筑”相继矗立起来,总面积达67.3万平方米,相当于四个半故宫,从确定任务到全部建成不到一年时间,被认为创造了建筑史上的奇迹。而自竣工那天起,这批庄重宏伟,给艰苦创业岁月的中国人带来无穷感奋与骄傲的建筑,就成为特殊的情感符号,人们到京看过故宫和颐和园后,总要看看经典的“十大建筑”,拍几张照片留念。

探索网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年末收官:2021年十大科技进步 科学探索

年末收官:2021年十大科技进步

这一年,是不平凡的一年,疫情充斥着全球,中美的贸易战,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当然,这一年无数科学者,为实现科技强国的梦想,挑灯夜战,迎难而上,全身投身于民族复兴的事业,无数劳动者殚精竭虑,血脉偾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