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骑兵”对决“枪骑兵”
说到骑兵,有两个较为专业的术语——“枪骑兵”与“轻骑兵”。
所谓“枪骑兵”,可以用8个字概括,那就是“乘马行军,下马作战”。换句话说,骑兵部队往往利用快速机动的优势到达指定位置,然后骑兵得下马作战,实际上又变成了步兵。而“轻骑兵”则不同,他们行军在马上,打仗也在马上。
两种骑兵各有优劣。“枪骑兵”的不足之处在于,战时,至少要分出三分之一的人去看马,一方面战斗人员大减,另一方面这些马匹是敌军攻击的软肋。“轻骑兵”没这毛病,但骑马进攻,目标太大,伤亡也大。
日军和国民党军基本选择了“枪骑兵”,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骑兵部队则没有统一。事实证明,战绩更突出并且坚持到抗战结束的,是“轻骑兵”。其中,南方的骑兵部队代表是新四军第4师骑兵团,北方的代表则是八路军第129师骑兵团。
1942年4月29日下午,八路军第129师骑兵团在掩护冀南军区党政军机关突围时,与一伙鬼子骑兵狭路相逢。这队日本骑兵来自第4旅团26联队,编制950人,实际参战也有四五百人,旅团长小原一明官至少将。日军骑兵第4旅团可谓“历史悠久”,早在1901年就组建了,日俄战争中还击败过俄国的哥萨克骑兵。第129师骑兵团团长曾玉良的本事,正是从哥萨克那里学来的。换句话说,日军第4旅团打败过第129师骑兵团的师傅!
硬拼是下策,第129师骑兵团多半吃亏,只能智取。
面对劲敌,与周纯麟并称为“南周北曾”的第129师骑兵团团长曾玉良的办法是4个字——隐真示假。他让两个骑兵连摆出冲锋的阵形,又把其他两个骑兵连以及配合作战的第21团埋伏在侧后方,并下了一道重要命令:日军冲锋的时候,第一时间把子弹打光!
日军骑兵开始冲了,八路军骑兵竟呆立原地不动。日军指挥官有些狐疑,但也许更多是蔑视:我技术比你好,人又比你多,你怎么跟我玩啊,土八路就是土八路,冲击力大的一方会很占便宜居然都不知道。
日军还没冲到八路军骑兵跟前,枪声响了。鬼子骑兵饱餐了一顿弹雨,不仅倒下不少,队形也彻底乱了,气势也基本没了。
日军指挥官气急败坏,想起自己是“枪骑兵”,赶紧掉转马头,想回去下马当步兵,用枪炮对付八路军。这个骑兵联队除了每人配备枪弹,还有4门山炮,真要让他稳住阵脚,八路军还很难冲过去。
不过,曾玉良哪会给鬼子翻盘的机会。见己方枪炮发挥得差不多了,他迅速下令追杀。这回鬼子惨了:要对砍吧,没了速度、没了阵势、更没了士气,要回去架枪架炮吧,又来不及。最后,只能逃之夭夭。要不是骑兵团有掩护任务,这股鬼子骑兵估计一个也跑不了。鬼子骑兵的头目回去后,被日军第12军司令官土桥一次中将训得狗血淋头。
大败马家军
新四军第4师骑兵团组建之初,师长彭雪枫问了团长周纯麟这样一个问题:咱们的骑兵和新疆骑兵相比怎么样?周纯麟如实答道:“简直不能相比!”
1944年,国民党军抗战态度愈加消极,不去打日本人,而把枪口调转过来对准八路军和新四军。10月,国民党军第19集团军将新四军第4师围困在河南、安徽交界一带。骑兵团与“老冤家”青海骑兵第8师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从“理论上”看,骑兵团似乎胜算不大。马家军骑兵组建多年,骑战纯熟,有心理优势,而且兵力有3个团,而新四军第4师骑兵团组建不过3年,只有1个团。
然而,马家军很快就惊讶地发现,对方已经不是“吴下阿蒙”。
马家军尽管剽悍,但他们的特长是借着马的冲劲挥刀砍劈。哪知,新四军骑兵团居然搞起了“非对称作战”,请对方吃枪弹,马家军哪里受得起。第一个回合,马家军就被撂倒不少,顿时气沮。当敌人还在惊愕无措时,骑兵团已经冲杀过来,并追击50多公里扩大战果。
除了会在马上射击,第4师骑兵团与马家军对砍也毫不吃亏。骑兵团的刀比马家军的刀至少长3寸,“一寸之差”就能决定胜负,何况是3寸。而且,骑兵团的刀更细,约一指宽,挥起来轻便,速度更快。“一长加一快”,岂有不胜之理?
结果,只有600余骑的新四军第4师骑兵团,最终灭掉了对方2000余骑,不能不说是奇迹!骑兵团不仅报了仇雪了耻,更创造了骑兵团击败骑兵师的范例。
探索网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