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网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对华采取一致行动是列强在华盛顿会议上达成的共识
五卅惨案后,借助国内激扬的民气,北京政府于1925年6月24日向华盛顿会议与会国递交照会,正式提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的要求。北京政府在照会中开宗明义地指出:“自近年来,中国舆情及外国识者,佥谓为对于中国公道计,为关系各方利害计,亟宜将中外条约重行修正,俾适合于中国现状暨国际公理平允之原则”。
在各国反应之中,英国的态度最为强硬,法国和葡萄牙次之,美国最为宽容,日本相对温和。当时英、美政府分别将自己的建议案转致其他有关各国,探听他国是否赞同己见,由此引出了日本修正关税声明草案后的折衷方案。7月中下旬,日、英、美政府先后拟具各自的复照文本,基本上还是各唱各的调,所表现出的立场与观点相去甚远。由于对华采取一致行动是列强在华盛顿会议上达成的共识,为了协调各方观点,有关各国之间进行了密集的磋商。
历经两个月的紧锣密鼓的协商,有关各国终于消弭歧见,复照表示“对于中国政府修改现行条约之提议愿加考虑,惟务须中国政府以同等程度履行其保障外人权利之义务。同时警告中国政府必须证明愿意且有能力平息骚乱及排外煽动活动。”1925年6月24日的修约照会,标志着北京政府正式开启修约运动的进程。拖延已久的关税会议和法权调查会议终于先后召开,但可惜未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在与有关国家的修约交涉中,北京政府采取了前所未有的单方面废约的行动。然而,北京政府的虚弱地位,大大地削弱了其外交努力的作用。外交官们的勇敢行为,并不能挽救北京政府在国内斗争中失败的命运。随着北京政府的垮台,曾一度很有气势的修约运动也就烟消云散了。
20世纪20年代,中央政府失去了统驭全局的能力,南北大小军阀割地而治,各派背后都有帝国主义的支持
20世纪20年代,北洋政治的特点之一就是中央政府失去了统驭全局的能力,南北大小军阀割地而治。经过多年的混战,到北伐战争前,还有张作霖、吴佩孚和孙传芳三大集团,各自称雄一方。各派背后都有帝国主义的支持,奉系的后台则是日本帝国主义。
直皖战争结束后,直奉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张作霖为左右北方政局,有意亲近日本。他在会见日本贵志少将时说:对日政策必将实行真正亲善主义,外国人宣传亲日之段祺瑞已经没落,余将取而代之,既然如此,莫如承认之,索性将一贯依靠日本之态度,彻底公布。今日在东三省,包括长江以北地区,坚决抵制排日思想之传播。第二次直奉战争时,张作霖不放心前方的情形,特意从奉天派出一个日本军事顾问团,为首之人系一名日本中将,据说是日本南满铁路守备队司令。当直奉在山海关一带激战正酣时,奉系子弹告急,一、三联军只剩子弹20万发。第一军的裴春生一个旅,一个晚上就消耗了20万发。张学良从奉天于1周内带来日本供给的步机枪子弹4000万发,炮弹10万发。收到这些弹药,郭松龄率领4个旅出击,一举击败直军。两次直奉战争的背后都有英、日两国的背后支持,但最终的决定原因并非外力。
1925年,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北洋政治迎来了其最为强劲的参与者和挑战者。在“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下,1926年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北洋政治即将被清扫出历史舞台。(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副研究员)
探索网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