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简介: 当年的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为什么最后却留住了紫禁城?在中国的历史上,历史地位上,圆明园和紫禁城的地位是不可相提并论的。
话说,在中国的历史上,历史地位上,圆明园和紫禁城的地位是不可相提并论的。圆明园也就是皇家的一个避暑胜地,但是紫禁城却占据龙脉,身居中华之中,是皇家权利的象征和体现。但是为什么当年的八国联军却只是火烧了圆明园却留下了紫禁城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1.当年通州谈判,中方拘捕英法方面谈判人物39人。
1860年,9月14日,英法联军与中方接上了头,开始了通州谈判。一谈就是个八个钟头。当天,咸丰给怡亲王下谕:我看英方谈判代表巴夏礼等人不象话,太狂了。我看和议弄不成了,必得跟其开战。我已叫僧王与胜保做好准备了。看苗头不好,就把巴夏礼那帮人给我扣押下来,停战后再交还不迟。
9月15日,怡亲王给咸丰汇报:夷人连日来通,尚比较恭顺。我看僧王那边的情形,开战并无把握。且通州离京较近,实有投鼠忌器之嫌。如果开仗的话,不但目前的抚局难成,此后更难办。咸丰批曰:你可不能太迁就夷人,如果有实在没法允准的条件,咱还是要跟他们开仗的。9月16日,怡亲王把与英法签订的续增条约上报咸丰。
皇上看了,没有让自己特别不安的,遂一一朱批,作了批准。问题是,9月17日签字这天,事情发生了变化。巴夏礼告诉中方,除了进京换约之外,还有公使亲递国书一事呢。亲递国书嘛,就是亲自把英国女王致中国皇帝的国书递给中国皇帝。
当天,怡亲王把僧王劫获巴夏礼一事当作一场胜仗汇报给了咸丰,并且说:擒贼擒王,巴夏礼是夷人主谋,这次被擒,夷心必定乱套,我已通知恒福等人了,让民团截夷人后路。乘此发动战争,估计咱能打胜。咸丰的回复是:怡亲王再三反对,该夷仍然坚持亲递国书,这就是夷人的不对了,这不是故意打岔吗?告诉他们,要递国书,按美俄方式办;非要亲递,须行中国跪拜礼。不行的话,咱就开仗。
2.没想到中方真的抓了自己的谈判人员,这让很多英美人士表示出了极大的不满,于是他们对于清朝的行为进行了反击和谴责。
1860年9月25日,英法方面发出最后通牒,宣布三天内若不将全部战俘释放,并同意于通州签订条约,就攻占北京。新的谈判大臣奕訢认为,巴夏礼不能放,放了,外国不会罢兵,说不定,巴夏礼因此攻城的劲儿更大呢。老六这么聪明,老四听了好高兴,指示说,以后情形,实难逆料,朕亦不便遥为指示,你办事我放心,你自己看着办吧。于是,奕訢在给英法联军的复照中坚持先撤军后释放战俘。否则俘虏安全我就保证不了。不过老六退了一步,不再要求英法撤到大沽口,撤到通州就行。
额尔金于9月30日宣布拒绝交涉,将此事移交联军司令部处理。和议受阻。僧格林沁此时早成了响当当的主和派,请求咸丰一定要优待巴夏礼,并建议赶紧议和,就是多答应些人家的要求,也不妨。这就叫实践出真知——僧王,他是从战场上败下来的啊。
3.“第一,被囚诸人,手足缚系,三日不进饮食,其受如斯野蛮之待遇,即在此地。第二,若对于中国政府所为不顾国际公法之残酷行为,不予以久远之印象,英国国民必为之不满。若现即与之媾和,订约撤兵而退,中国政府必以吾国人民为可以任意捕杀无忌,在此点上必须警醒其迷梦也。皇帝避暑行宫固已被掠,然其所蒙损失,在一月内即可恢复原状。……圆明园宫殿之为要地,人所共知。毁之所以予中国政府以打击,造成惨局者为此辈而非其国民,故此举可谓为严创中国政府,即就人道而言,亦不能厚非也。”
“要想取消毁坏圆明园这事,若单要求赔款,在这种扰乱的情形中,中国政府,除了民脂民膏以外,也付不出大笔款项。其次,或是要求清政府交出那般苛待英人,和破坏和约的人们,一些可怜的属员,也许要呈献出来,作替身了。假若要求僧格林沁本人,中国政府大约不能答应,更决不能实行。寻思推绎的结果,只有毁坏圆明园,似乎是唯一的方法,而且这种责罚,仅降在清文宗本身,与人民无关。”
为了让大清人民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额尔金放火前,专门在北京张贴中文小广告,公布放火时间解释放火原因:“任何人,无论贵贱,皆需为其愚蠢的欺诈行为受到惩戒,18日将火烧圆明园,以此作为皇帝食言之惩戒,作为违反休战协定之报复。与此无关人员皆不受此行动影响,惟清政府为其负责。”
他这解释在当时纯粹是自作多情。据说,“中国人看到告示后,丝毫没有为即将发生的事情操心,而是对其蹩脚的语法大笑不已”。看明白了吧,英国火烧大清皇帝的私家花园,只是针对皇帝一人的,与贫民无关。
探索网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