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简介: 1943年3月8日,罗斯福最后决定1943年美国在华的主要方案是:成立美空军十四航空队;逐渐增加其空军实力,使之达到500架飞机;在设备许可情况下中印空运数量每月应增至1万吨。11日美
从美空军十四航空队成立到中国上空空战的结束
1943年1月,在摩洛哥卡萨布兰卡举行的会议上,罗斯福强调了扩大美驻华空军部队的政治利益,认为定期轰炸日本“将大大地鼓舞中国人民的士气”。在会议结束后致蒋介石的电报中,罗斯福保证决心立即增援陈纳德。3月8日,罗斯福最后决定1943年美国在华的主要方案是:成立美空军十四航空队;逐渐增加其空军实力,使之达到500架飞机;在设备许可情况下中印空运数量每月应增至1万吨。11日美空军驻华特遣队正式改编为第十四航空队,陈纳德为第一任少将司令。该队在编制上系从第十航空队独立出来。其主要任务是:保卫自身在驼峰的运输线;搜集和破坏日军飞机与部队营地;轰炸日本在华军事设施;轰炸中国海岸与岛屿附近的日本船运;在印支、缅泰及台湾破坏敌军供应与军事设施;鼓励中国的抗日并以一切可能方式支援地面部队。
然而,尽管第十四航空队得到罗斯福的支持,但这并不意味着从此陈纳德就能顺利实现自己的军事计划。相反,由于当时滇缅公路仍未打通,十四航空队的给养仍只能依靠从印度飞越喜马拉雅山到昆明的驼峰运输线(如果连从美国送到印度的路程,运输线长达1.4万里),美空军运输大队虽尽了很大努力,运到昆明的物资仍有限;加之,第十四航空队仍隶属于史迪威之下,物资分配权也由史迪威掌握,因此陈纳德仍无法获得物资上的优先供应权。史迪威认为在收复缅甸之前十四航空队只能获取有限物资中的3/8。更不幸的是,驼峰运输线在1943年4月又因雨季的提前到来而几乎完全阻断。在4月头10天,原定有245吨物资可送交十四航空队,结果,只送到了45吨,航空队的活动只好暂时停止。事实上4月只有一次飞行任务,即24日9架B-25型轰炸机出袭在缅甸的一个日军基地。
美空军的这种情况,给了日本以可乘之机。当时与在华美空军作战的日本空军,拥有战斗机200-250架,轰炸机50-100架。在1943年2月底制定的“帝国陆军对华作战指导计划”中,日方已决定“1943年春季以后及时加强航空作战”,“遏制敌空军蠢动”是日军的主要任务;为此还拟增加战斗机、轰炸机各两个战队以击破中国内地特别是西南方面的在华美空军。3月末日第三飞行师团首先从广州攻击桂林;4月初衡阳、零陵、建瓯美军前线基地也频遭日机袭击;日机从3月30日起针对丽水机场的情况连续三天累计80架次进行轰炸;4月22日日机以44架之众进袭零陵,同时对云南驿美机场也进行轰击,美机损失17架;4月29日31架日机再次进攻桂林,迫使美机向后方转移。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方面建议罗斯福召集史迪威与陈纳德回华盛顿面议,与此同时宋子文又向霍普金斯表达了中国政府希望将5月至7月中印空运物资拨与第十四航空队,以便向日军发动空中攻势。4月底陈纳德抵美后,又向罗斯福面交了1943年下半年的空军作战计划。主要内容有:第十四航空队准备从7月起用两个月争取在中国的制空权;之后分三期展开攻势摧毁日本的运输线与本土;补给方面,7月至9月,月需4,700吨,9月以后月需7,100多吨;在六个月中拟炸毁日本船舶60万吨。考虑到以上计划,尤其是第十四航空队面临的处境,罗斯福决定立即采取行动以满足中国方面与陈纳德的要求。5月在华盛顿召开的三叉戟会议上,罗斯福明确主张从每月越过驼峰的7,000吨物资中抽出4,700吨给予驻华美空军,而对史迪威的反对意见不加理睬。为提高驼峰运输量,罗氏还在会后另派一军官去主持空运工作。这样一来,驼峰空运吨位开始增加,从5月的3,000吨增加到7月的5,500吨。
探索网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文章简介: 1943年3月8日,罗斯福最后决定1943年美国在华的主要方案是:成立美空军十四航空队;逐渐增加其空军实力,使之达到500架飞机;在设备许可情况下中印空运数量每月应增至1万吨。11日美
由于罗斯福的新措施,第十四航空队的物资供应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从5月起空中活动又逐渐活跃起来。5月4日六架B-24轰炸机飞袭越南河内,海南岛南端的三亚也遭轰击。在对河内的轰炸中,所投炸弹75%命中目标,因此被美军陆军部长史汀生宣布为:“由中国根据地起飞之盟机空前最大及破坏最烈之一次空袭”。美国空军主力从5月6日起还逐次向桂林推进,到8日晨即达56架。8日这一天7架美B-25轰炸机飞袭广州日军的天河与白云机场,炸毁日机20架。
驻华美机的轰炸攻势很快引起了日方大本营的高度重视。它不但告诫日侵华空军“特别注意美轰炸机进入桂林,加强北九州、台湾及中国沦陷区的空中警戒”,还对南方军发出参电要求协助对华航空作战。
与此同时,侵华日第十一军为了加强长江的运输能力,使宜昌附近近一万数千吨的船舶得以下行,消灭洞庭湖至宜昌长江右岸的中国军队,从5月上旬到6月中旬又开始了所谓“江南歼灭作战”。第十四航空队于是在肩负云南上空作战的同时,又担当起给湖北境内中国军队空中支援的任务。陈纳德说:“在那时期里,一个驾驶员在某一天沿长江扫射,而在48小时后又改在云南攻击红膏药轰炸机,是寻常的事。”6月上旬,第十四航空队的大队机群连日分批在鄂西的宜昌、蒲圻、白螺矶等地实施轰炸,破坏了敌军的军事中心与设备,有效地掩护了中国地面部队。结果日军溃退,中美军队取得鄂西大捷。
对第十四航空队与中国军队的支援,当时中美双方都有高度评价。美军伊利奥特少校认为:“此少量空军能为中国军队完成如此重大之助力,吾人已不能获得更佳之例证”;中国共产党主办的《新华日报》在一篇短评中也认为:“这次鄂西大捷,空军协同作战,重创敌人,是造成胜利的重要条件之一。”
当7月来临时,驻华美空军与侵华日空军都在为下半年的空战进行准备。尽管此时第十四航空队仍面临汽油及设备上的困难(例如7月原定有4,700吨物资,实际仅得3,000吨)。陈纳德开始认为美机的“游击时代”已经过去,决定将航空队从后方移至东边的前进基地,以作为计划攻势中的第一步。从6月下旬起,除一个战斗机中队及308轰炸机大队留驻昆明外,其余力量均飞赴桂林、零陵与衡阳一带。从而使这三个基地的美空军力量达到相当规模。日军方面本来就因春季以来对美军的“削弱”、“压制”效果不佳有担忧,此时对美机的东调更加敏感。不但侵华日军迫切要求加强航空兵力,日军大本营也痛感必须加强在华空军以压制美空军。日军大本营一方面继续要求南方军以其航空兵力协助摧毁中国西南的美军基地,另一方面于6月7日以大陆命令第798号分别从关东军调一个战斗机战队,从南方军抽调重轰炸机两个战队归侵华日军使用。到7月中旬,侵华日空军力量达到三个战斗机战队,轻、重轰炸机各两个战队。
当1944年来临时,第十四航空队的力量更加壮大,不但拥有战斗机、轰炸机等共254架,而且一直最令陈纳德头痛的物资问题也出现某种转机。从1943年最后几个月开始,驼峰的空运量日益增加,尤其是空运队使用优良的通讯与导航设备与改装的B-24DS机之后,“让我们到圣诞节时运1万吨”的口号终于成为现实。
探索网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