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简介: 孔先生的老师很多,其中就有7岁的项橐。孔子道:“聪明好学,不耻下问,才配叫‘文’。”弟子们想:“老师常向别人请教,也并不以为耻辱呀!”
古代圣人,常常会制造出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怪事来。
譬如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列中国第一位、世界前几位的世界级文化名人,儒家学派创始人和代表人物,人称“大成至圣文王先师”(简称“圣人”)的孔丘孔仲尼孔子老先生,他够不够格当“博导”呢?
孔子学问渊博,可是仍谦虚向别人请教。有一次,他到太庙去祭祖。他一进太庙,就觉得新奇,向别人问这问那。有人笑道:“孔子学问出众,为什么还要问?”孔子听了说:“每事必问,有什么不好?”他的弟子问他:“孔圉死后,为什么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聪明好学,不耻下问,才配叫‘文’。”弟子们想:“老师常向别人请教,也并不以为耻辱呀!”
谦虚好学,肯向一切人,包括向比本人地位低的人学习,叫“不耻下问”
不耻下问成语意思是:比喻谦逊好学,不介意向不及本人的人讨教。耻:描述词活用为动词,以……为耻。下,问题比自已地位低,就是低下和差的意思,但是这个低下和差不是对别人的低下,而是把要讨教的人进步,把本人放低。你向别人讨教问题,那他就是你的老师,哪怕是再简单的问题,只需别人理解,而你又不晓得,哪怕你是这个问题所触及领域的专家,却也恰恰不会,就该去问。这样理解也更好的解释孔子说的:"我对于不明白的事,每事必问"
故此,孔先生的老师很多,其中就有7岁的项橐。
探索网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文章简介: 孔先生的老师很多,其中就有7岁的项橐。孔子道:“聪明好学,不耻下问,才配叫‘文’。”弟子们想:“老师常向别人请教,也并不以为耻辱呀!”
这个项橐,算不算史上年纪最小的“博导的老师”呢?看完下面的故事,答应已经不言而喻。
1、圣公项橐
项橐,生卒年、籍贯不详,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神童。
他虽然只有7岁,孔夫子却仍然把他当作老师一般讨教。后世尊称项橐为“圣公”。
小项橐长得眉清目秀,水洗一般,无师自通,聪明过人。
他自小就喜欢观察事物,遇事好打破砂锅问到底。他提出的问题,好多大人都难以回答。
夏天,项橐见电闪雷鸣,瓢泼大雨随之而降,就问父亲:“天为啥打闪打雷?”
父亲说:“是天老爷让打闪娘娘照明,他打雷轰劈坏人和妖怪。”
项橐反问:“那坏人和妖怪只有夏天有,冬天没有吗?”
父亲张口结舌,说不出道理来。
俗话说,“话没腿,走千里。”
一个7岁小孩竟这样聪明机灵,很快传遍了四面八方,也传到了正在周游列国的孔老夫子耳朵里。
孔子想借东游看海,来会会这位神童。
探索网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文章简介: 孔先生的老师很多,其中就有7岁的项橐。孔子道:“聪明好学,不耻下问,才配叫‘文’。”弟子们想:“老师常向别人请教,也并不以为耻辱呀!”
2、绕“城”而过
一天中午饭后,项橐父亲去锄地,他跟着玩儿,在地头的路上用小石头围了个圈,里面用薄板石盖了间小屋,他就当它是一座“城”。
他正玩得高兴时,忽然从西南驿道上来了辆马车,上面坐着一位长者,头挽高髻,宽袖长袍,后面跟着一些弟子。
而驾车的,便是那个“人死冠不免”的子路。
他头戴钢盔,身披铠甲,手执长鞭,嘴里不断地喊着,“驾,驾!”
猛然看见一个小孩蹲在路中间玩乐,就大声吆喝:“闪开!闪开!”
项橐却若无其事,照样玩他的。
子路满脸怒气,伸手要揍项橐,被车上的孔子制止了。
孔子下车问道:“你这小孩子怎么不让路?”
项橐说:“您说,应该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
孔子一时语塞,弟子们也哑口无言,只好绕“城”而过。
子路怒气未消,走到地那头去麻烦了一会儿项父,这才离去。
项橐见他们走后,去问父亲,他们为什么来。父亲照实地说了一遍。
项橐说,若他们再回来,你就如此这般告诉他们。
探索网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文章简介: 孔先生的老师很多,其中就有7岁的项橐。孔子道:“聪明好学,不耻下问,才配叫‘文’。”弟子们想:“老师常向别人请教,也并不以为耻辱呀!”
3、何为有用之材
再说孔子向北走了一会,见天色已晚,离驿站尚远;
特别是听说神童就在这一带,未很好交谈,感到很惋惜。他决定原路返回,在此住宿。
回来的路上,子路果然又去麻烦项父,问:“你的锄一天到底锄多少下?”
项父回答:“你的马蹄一天抬多少下,我的锄就锄多少下。”
孔子听后很是惊诧,便问:“刚那会儿你说不晓得,这会又这样说,是谁教你的?”
项父是个厚道人,不会说谎,便对孔子说了实话。
孔子断定,这个小孩就是他想见的神童。便吩咐弟子们找家旅店住下,计划进一步与项橐交谈交谈。
这地方,无论是民宅还是店家,都喜欢种秋齐棘子充当院墙。
孔子进店没有注意,袍子被棘子挂破了。一个弟子很恼火,便对围观的人有所指地说:“此地棘子甚多,自幼长刺,大了更恶,实乃无用之材。”
项橐也在人群中,一听便知弦外有音,就问:“先生们,什么是‘有用之材’?”
孔子说:“诸木之中,唯有四季长青的松柏最好。”
项橐接着问:“松柏的确是有用之材,您能说出松柏为什么四季长青吗?”
孔子说:“由于松柏木质硬,无孔,心红。”
项橐接着又问:“那竹子可是有孔心白,为什么也四季长青?”
孔子无言以对。当晚不欢而散,各自休息。
探索网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文章简介: 孔先生的老师很多,其中就有7岁的项橐。孔子道:“聪明好学,不耻下问,才配叫‘文’。”弟子们想:“老师常向别人请教,也并不以为耻辱呀!”
4、两小儿辩日
第二天一大早,孔子便遣弟子去找项橐交谈。
去的人回来告诉先生,项橐与几个小同伴们去东边看日出了。
孔子便亲身到村东去找。不一会儿便发现,项橐和另一个小孩,正站在池塘边争论着什么。
于是孔子便凑了过去,只见两个小孩争得面红耳赤。
另一个小孩指着太阳说:“你看!你看!早晨它像车轮子,中午就像个盘盂,这不是早晨离我们近、中午离我们远吗?”
项橐说:“离我们近必定晒人厉害,可早晨虽大,反而沧沧凉凉;但到了中午,却像火盆烤人,开水烫人。这是为什么呢?”
正当二人对峙不下时,见孔子来到,便讨教他。
孔子哼哼啊啊也没说出个所以然。(这其实就是中学课文《两小儿辩日》里的内容。)
5、不耻下问
这时,有一群鹅在池塘里哇哇叫着戏水。
项橐问孔子:“鹅的叫声为什么这样大?”
孔子说:“由于它的脖子长。”
项橐说:“蛤蟆、蛙子的脖子很短,叫声也不小。”
孔子又支支吾吾了。
项橐诚恳地说:“人们都说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伦纲常,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圣人,怎么这些事不给俺讲清楚呢?”
孔子长叹一声,俯下身子,对项橐和蔼地说:“后生可畏,你这孩子很聪明,也很懂得礼貌,我当拜你为师。”
回头对弟子们讲:“三人同行,必有吾师矣。要不耻下问。”
经孔子这一褒奖,项橐很快便名扬九州,震动朝野。
以后,各种史志典籍有关章节都有类似记载。
据《史记》说,秦国甘罗12岁拜丞相时,还拿项橐作比喻,说服文信侯吕不韦让本人出使赵国。
南宋大儒王应麟所编写的启蒙读物《三字经》,劝诸后生说:“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亦出于此。
小项橐年幼聪慧,固然可喜可爱;而孔夫子以圣人之尊,还能不耻下问,向小孩子讨教,更是可钦可敬啊!
探索网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