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孙中山不顾民众安危命海军炮击广州?

2017年5月12日13:44:07历史解密116阅读模式

本文摘自《羊城晚报》2011年11月13日B05版 作者:梁基永 原题为:“孙大炮”名不虚传。

1918年1月3日晚,广州城居民尚在残冬的梦中酣睡,忽然,一声声震耳欲聋的炮声,划破寒风,惊醒了全城居民,炮声持续了两个小时,依稀还夹杂着零星的机关枪声音。循声看去,炮声是从城外白鹅潭上的军舰发射出来,炮弹越过古城上空,射向观音山上的督军府。

这场面说的可不是陈炯明叛变——当时观音山上督军府里,住着新任广东督军莫荣新,他属于桂系陆荣廷的心腹。护法战争初期,面对当时北洋政府挥师南下的态势,陆荣廷表面上与孙中山的广州军政府合作,军政府当时也要面对军饷缺乏,人心涣散的境地,两派在广州便相安无事了一段短暂时期。待战事稍稳定,桂系与孙系的矛盾,便越发突出。

孙要扩展军政府势力,在广东到处征兵,陆荣廷曾对胡汉民多次提出抗议,军政府于是下令暂缓征兵,不过暗地里各地仍在继续。1917年底,莫荣新下令各县,将孙系派出的征兵委员当做“土匪”一律枪毙。12月初,更将军政府卫戍队连长和五十名新兵当作“土匪”处决,孙中山决定发动军事行动教训桂系。

大元帅要动手,可是谁来出兵?至少在法理上,莫荣新是合法的督军,何况莫手里有兵权,观音山上有炮台,炮口正对着白鹅潭和大元帅府,真要打起来,涂炭的是城里的无辜平民。不过孙主意已定,当时他能指挥得动的兵力并不多,一下想到了程璧光的海军舰艇。程璧光带来护法的舰队之中,“豫章”号的舰长潘文治对孙中山一向敬重,听到这计划后,表示自己独力难支持,要加多一艘船帮助,遂与“同安”号舰长一起,凌晨出发驶到白鹅潭。

孙中山这次冒险行动,其下属也多表示反对,在孙的计划中,除向督军署所在地观音山轰击外,同时命令朱执信促李耀汉、李福林等同时发难,许崇清、邓铿、罗翼群协助陈炯明响应举事。陈炯明认为此举“冒险”、“轻率”,按兵不动,袖手旁观。滇军虽经大元帅参议刘德泽运动,但因第四师师长方声涛、旅长朱培德、张维新等极力反对,亦不能行动。其他部队则表示中立,徘徊观望。

船驶到白鹅潭中央,孙下令开炮,由于没有海军总长的命令,加上顾虑伤及城内民众,船上没有人敢动手,据文献记载,孙中山“亲发数炮”,又督促炮手连发七十余炮。——孙中山早年被人称为“孙大炮”,这下子,倒真是名下无虚了。但孙放炮后,陆上部队并没有响应动手。由于孙之前的多方联络,早已有线人报到莫荣新耳中,他并没在炮击中受伤,同时下令督军府及各卫戍阵地熄灯不准还击,避免了更多的伤亡。

三年前,在一堆书店收来的旧纸中,拣出了这幅当年《时报》印发的传单(广东人叫街招),大大的木戳上刻着三行字:“广东省城近日之扰乱,变生仓猝,传闻异词,究莫得其真相,近已探悉系孙文等声称莫荣新等阻挠军政府行动,未能达其目的,故饬令豫章同安两军舰向督军署开炮数小时,现已平息,民众莫慌。”用小说家的话说,这就是“安民告示”了,《时报》的言辞颇为中立,并不偏袒任何一方,纸张边沿已经发黄破损,幸好当时某个热心的“民众”把这小纸片保留到今天。

这起冲突的结局,影响甚大,程璧光得知两舰私自发炮,认为有韪法制,大为震怒,虽不便怪罪大元帅,亦将两舰长撤职。孙的手下如朱执信等,却因此认为程有二心,遂下手将其刺杀,为平息海军将士情绪,孙中山下令国葬程璧光,并将其铜像树立在珠江边,铜像竖立了四十余年,默默看着江水和穿梭的舰艇,一直到文革祸起,被今日的工人塑像所取代。

探索网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借妇生子” 清代流行的 “典妻”制度 历史解密

“借妇生子” 清代流行的 “典妻”制度

在清朝那个社会动荡、人民困苦的时代背景下,“典妻”成为了一个特殊而又让人痛心的现象。“典妻”,顾名思义,就是男性将自己的妻子“借”给他人,换取一定的经济利益。典主出于各种原因,将妻子暂时让渡给别人,让...
中秋节的情与诗 历史解密

中秋节的情与诗

马远〈对月图〉,描写李白“月下独酌”诗意。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即将来临。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这天正是合家团聚,品饼赏月,享受天伦之乐的美好时光。 每逢中秋之夜,仰望天上的明月,异乡的游子们心中便升起无...
1939年南京领事馆毒酒事件真相 历史解密

1939年南京领事馆毒酒事件真相

1939年,南京日本总领事馆的两名职员突然离奇死亡,多名日伪政府政要中毒,在日本以及中国都引起过轰动,这就是著名的“南京领事馆毒酒事件”。 关于这起“南京领事馆毒酒事件”,随着战争的展开,被湮没在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