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简介: 在吴宓任教其间的1927年6月29日,吴宓日记记录下陈寅恪力劝吴宓勿任学校教员,日记是这样写的:“1927年6.29 雨僧日记夕,陈寅恪来,谈大局改变后一身之计划。
吴宓1917年从清华毕业后赴美留学,两年后,在哈佛大学读书时,经同学俞大维引见,结识了从欧洲来此游学的陈寅恪。时吴宓25岁,陈寅恪29岁。两个年轻人都志在学术,情趣相投,很快就成为密切来往的朋友,吴宓有“以后宓恒往访,聆其谈述”的记述。此时离陈寅恪成为清华教授、乃至得到“教授中的教授”的盛名,还有很多年,但吴宓已经对他作了不俗的评价:“寅恪不但学问渊博,且深悉中西政治、社会之内幕……其历年在中国文学、鸣学及诗之一道,所启迪、指教宓者,更多不胜记也。”
吴宓于1921年~1949年先后任东南大学、东北大学教授;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国学研讨院主任、外文系教授;武汉大学外文系教授兼系主任;相辉学院、勉仁学院、四川省立教育学院教授。其间曾兼任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云南大学、四川大学、华中大学、重庆大学教授。
文史大师陈寅恪师与著名学者吴宓二人从哈佛同窗、清华共事、联大逃亡、燕京授业直到劳燕分飞、鸿雁往还,长达五十年的深厚友情。
然而,在吴宓任教其间的1927年6月29日,吴宓日记记录下陈寅恪力劝吴宓勿任学校教员,日记是这样写的:“1927年6.29 雨僧日记夕,陈寅恪来,谈大局改变后一身之计划。寅恪赞成宓之前议,力劝宓勿任学校教员。隐居读书,以作文售搞自活,肆力于学,谢绝人事,专心致志苦干年。不以应付及杂务扰其心,乱其思,费其时。则进益多而功效殊大云。又与寅恪相约不入(国民)党。他日党化教育洋溢全国。为保全个人思想精神之自由,只有舍弃学校另营生活。困难国穷,安之而己。”
陈寅恪为何力劝吴宓匆任教?1927年6月发生了哪些严重事件:4.12政变,国共分裂,国民党蒋介石屠杀共产党,4月28日李大钊被反动军阀张作霖杀害……乃时代背景。“又与寅恪相约不入(国民)党。他日党化教育洋溢全国。”缘由之?
困难国穷,安之而己:天下困难,国家事重,虽日守成,实业末易,降替安危,在吾营耳!
探索网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