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有医院同意接收后,我们松了一口气,当我冲到后面,把救护车门翻开时,却看到那个人已经过世了。”
就像世界上一切力求稳定的政府一样,对于1952年的伦敦雾霾,英国政府一开始是消极应对的。它否认人们的健康问题和极端天气相关,而是归咎于病人们本身就患有呼吸道疾病。
网络配图
究其缘由,是由于当时无烟煤尚未普及,并且价钱昂贵。想要改造居民的暖炉,限制火力发电厂的发展,还要清洁能源,就势必要掀起一场价钱高昂的能源革命,而刚刚在二战后喘过气的英国政府很难负担。
这时分,有一群人站出来了。
他们的代表,是供职于杂志《Arthur Guinness, Son and Co Ltd》的主编休·比弗爵士(Sir HughBeaver)。这本杂志就是日后《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前身。
在1952年伦敦雾霾爆发的这段时间,他是粉尘监测站委员会的主席。
他在战后为重建英国而奔走运动,在首都蒙受污染之际仍然不忘本人的职责。
同时,伦敦地方议会(成立于1889年)在1953年1月也出了一篇报告,明确指出12月5日这场毒雾对居民健康形成了恶劣的影响。
迫于宏大的压力,英国政府同意成立调查委员会,由休·比弗爵士任主席,调查雾霾事件的起因和对人体的实际损伤。
委员会在成立四个月后就拿出了一份中期报告,一年之后,又发布了一份最终报告。
在报告里,他们指出:“绝大部分的污染源,直接来自于化石燃料的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