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晓得建造工程的油水很大,一项工程往往会养肥一大群贪官。工程各个环节都有暗箱操作的空间,每个地方都有硕鼠在啃咬,吞噬。假如最终建成后还是个豆腐渣工程,形成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那就更悲剧了。
在北宋,按建造工程的流程,一般都是由地方先将预算上报省里,尤其是工钱、料钱等必须明确。然后再由省里的审计部门进行核算,后上报省级长官。假如工程达到一定规模,还要报送工部。特别重要的工程,工部还会派人下到地方进行核查,甚至监督施工,防止有人暗中做手脚,从中取肥。
探索网配图
虽然看似很严厉,但各种虚报、浮冒现象仍是频发。如虚报工钱、料钱,本来雇工只需要50人,30天就可完成,上报时都会多报。有些是为了打出部分余量,有些则很直接,就是为了贪污。至于料钱也是同样的道理,上报的是好木料,结果施工时,用的是次等木料。有些木料用到工程里面,即便竣工后核查都很困难,毕竟你不能把建筑拆了检查啊。假如每个工程都派人下去督查,那根本监督不过来,而且督查人员也可能被收买。
仁宗年间,各地加大对京城粮草的供应,由此运粮漕船需求大幅上升。漕船不是小船,必须是大工厂才能生产,而这些大型造船厂又都是官府控制的。出于国家的钱不占白不占的心理,造船厂在上报预算时往往会多出数倍。等造完船,审计部门去查验时,木已成舟,很多东西根本不晓得实际运用多少。比如造船用的钉子,预算时要用1万颗,但船造好后,钉子都钉进船里,根本没法一一去数。而恰恰在这个环节,钉子等铁器的费用又占了很大比例。有时审计部门的人也感觉钉子肯定有问题,但就是想不到好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