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老师是谁
孟子的老师是孔子的孙子孔伋。严厉来说,孔伋并非是孟子的直接授业恩师,而是孔伋的门人再传孟子。孔子生儿子孔鲤,然而孔鲤死得早,而且还死在孔子之前,所以孔子的衣钵传人成了孔伋。
孔伋图片
孔伋和孔子一样,也是鲁国人,字子思,生于公元前483年,卒于公元前402年,逝世时八十二岁。他和孔子、孟子、颜子、曾子共称为“五圣”,由于他和孟子、颜子、曾子又一起配祀于孔庙,所以又被成为“四配”。如今对于孔伋的记载很少,他的生平事迹已经很难考证。据说他曾师事曾子,孟子是他的再传弟子。根据《孟子》中记载,孔伋曾鲁缪公、费惠公等人尊为贤者,将他视为老师,但终其一生,也未被取用。
在韩非子的《显学》中以为,自从孔子死后,儒家学派分成了八个派系,而孔伋正是这个八个派系的其中一个。
在《史记》中说,四书五经的《中庸》正是孔伋所作。《汉书·艺文志》中说,孔伋作二十三篇,只是这些文章到如今已经基本上失传了。而司马迁以为孔伋作《中庸》,恐怕也不是他一个人写的。由于其中的文法和口气,都很类似于秦汉而非战国。
孔伋在宋代被宋徽宗封为“沂水侯”。明代,被明嘉靖皇帝封为“述圣公”。因而,后人皆称其为“述圣”。与“复圣”颜回、“宗圣”曾参、“亚圣”孟轲等人并称“四圣”。
孟子的成语故事是什么
孟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辩论高手,他常常用讲故事的方式来阐述本人的观点,所以读《孟子》常常被里面生动的故事,严谨的思维逻辑所折服,这也是《孟子》区别于《论语》的一个重要特征,由于《论语》主要记录的是孔子和门生之间的对话,文学性不强。所以孟子还被后人誉为中国第一位文学家、散文家。
孟子的成语
《孟子》一书文采斐然,言辞流利,擅长运用大段的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发展起到很大的借鉴作用。
有关孟子的成语非常多,他本人就有孟母三迁的典故,在他的文章中,他创造了生于安乐死于忧患、专心致志、缘木求鱼、一曝十寒、夜以继日、左右逢源、绰绰有余、不言而喻、同流合污、揠苗滋长、明察秋毫、出类拔萃、出尔反尔等等,几乎数不胜数,很多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用到的,有的甚至成为我们平常生活中的俗语了,我们甚至都不觉察到这是个成语,可见孟子的言语功力的深厚,他几乎就是个言语学的大师,这些成语穿越了两千多年,到今天仍然非常实用,非常顽强,一点也不觉得艰涩难懂,这就是言语的魅力,也是孟子的贡献。
孟子为丰富我们中国人的言语类型做出了宏大贡献,这也是他超越孔子的地方,假如没有这些成语的运用,那么我们今天的言语绝不会这么丰富,我们恐怕常常会为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描述我们要描绘的事物而焦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们要感激孟子。
孔子与孟子有什么区别
有个脑筋急转弯是这么说的:孔子和孟子有什么区别。答案是孔子的子在左边,孟子的子在上边。当然,开个玩笑而已。
孔子的画像
孔子和孟子都是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他们都推崇“仁政”思想,但在本质上两人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首先是两人的性情上。孔子幼年家里贫穷,他的满腹才华,基本都是靠自学。他向长者讨教学问的时分,都是彬彬有礼,这也就塑造了他敦厚的性情。他教育学生,总是不厌其烦。甚至连性情暴躁的子路也被他感化,心甘情愿拜他为师。而孟子则不同,孟子的性情较刚烈,愤世嫉俗。这也可能是孟子生活的年代已经和孔子有所不同。孔子时期还是春秋时期,周朝的礼乐尚未完全崩坏,而到了孟子的战国时期,各路诸侯相互攻伐,早已把礼乐全部抛到了脑后。孟子自视为救国救民的济世能人,他看到诸侯交兵,百姓饿殍遍野,其愤恨之情不愈言表,才有了“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话。
其次,两人对“仁义”的看法也有所不同。孔子的“仁义”思想是建立在周朝的基础上,他提出的“仁”,还只是一个较为模糊的概念,而到了孟子,他“仁”的定义愈加形象化了,对“仁”也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概念。
第三,从施政角度来说,孔子比较倾向于“复古”。他倡导恢复周朝时期的礼乐,他对礼乐的看法就是不僭越,所以他才有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说法。而孟子则比较激进,在他看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对实施暴政的君王总是一语中的,表现了他朗朗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