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经常可以听到低薪导致贪污、需要高薪养廉的议论。这种说法,并非现在才有,而是史已有之。低薪在古代叫“薄俸”。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曾经说“今日贪取之风,所以胶固于人心而不可去者,以俸给之薄而无以赡其家也”,并且在回顾了从西周到明代的俸禄制度后,感叹道:“自古百官俸禄之薄,未有如此者。”(《日知录》卷十二“俸禄”条)顾炎武的看法,不仅清代的学者如史学家赵翼等都表认同,当代的研究者也大多认可这一观点,认为“薄俸”制度致使明清官吏不得不贪,难以保持廉洁。这种见解,其实似是而非,因为顾炎武议论中的一个关键点被忽略了。
中国古代的清官,按晚清学者薛福成的说法,以四个人最著名,他们是:汉代的汲黯、唐代的宋璟、宋代的包拯、明代的海瑞(《庸庵文补编》卷一)。这四个人中,汲黯和宋璟的名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比较陌生,所以如果评选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清官,相信大部分人会把选票投给包拯和海瑞。现在,我们就以海瑞为例子,看看官员能否清廉与工资制度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一)穷是清官最好的名片
清官,即清廉之官,但清廉比较抽象,就人们的感受来说,生活上的贫穷似乎更有说服力。海瑞死的时候,在都察院(相当于监察部)工作的同事王用汲到他的家里,翻箱倒柜,仅找到十几两银子,《海瑞集》(中华书局1962年12月版)中说“仅存俸银十余两”,另外还有“8两”和“151两”两种说法,中华书局1982年初版黄仁宇《万历十五年》曾说是20两,有误,中华书局2006年版《万历十五年》已改正。办丧事的费用都得朋友们凑份子,可见他的确是穷,穷得让人肃然起敬。
网络配图
海瑞的同事中有一位姓陈的御史(相当于纪委的处级干部)。陈御史经常让差役拿着“红票”到市场上去买米,只付市场价的一半。这种做法当时很普遍,并不是陈御史一个人这样干,老百姓对此是敢怒而不敢言。有一回差役去买米,刚好这个米店的经纪(经理)家里有个见过点世面的何秀才,何秀才认为这不合理,便拿了“红票”到都察院击鼓告状。海瑞得到状纸后勃然大怒,想加倍处罚陈御史,刹刹这种歪风。由于都察院的御史同事们恳切求情,陈御史终于免受处罚。但是海瑞却采取了另一种惩罚方式:先是把拿“红票”买米的差役打三十大板,革去其当差的资格,再把他枷号在陈御史办公的衙门前,以羞辱陈御史。陈御史因此名声不好,他对海瑞自然也是恨之入骨。到了海瑞死的时候,陈御史看到海瑞家如此清贫,实在是一般人所不能忍受的(“见刚峰受用之清苦,有寒士所不能堪者”),于是说:“我不再怨恨他了。”(“回吾怨恨之心矣”)
海瑞的“清苦”终于感动了原来对他恨之入骨的陈御史,可见就清官来说,没有什么比他自己过着清贫的生活更具有说服力和感召力了。穷是清官最好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