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思想与中国前途的前途有着怎样密切的关系?

2017年4月20日08:19:56历史解密547阅读模式

文章简介: 胡适思想与中国前途的前途有着怎样密切的关系?"胡适思想"是中国自由主义的核心。所以,前述二者对自由主义的联合打击,在实际上就是对胡适思想的打击。可不是吗?

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的思想很是复杂。虽然如此,最具广泛影响力的思想,在基本上大致可分三个类型:第一是社会主义;第二是保守主义;第三是自由主义。当然,在这三个类型之中,每一个类型又可以作次级的划分。例如,同是社会主义的思想,有温和与激进之分。温和的社会主义思想接近自由主义;激进的社会主义思想则演变成极权主义。同是保守主义,有国粹派与玄学派之别。至于自由主义的思想,更是多形多样。

作者在此并不准备讨论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的思想之演变史,因而也就不预备替这些思想做分类的工作。作者在此所要着重指出的,是保守主义与极权主义二者对自由主义构成的联合打击。"胡适思想"是中国自由主义的核心。所以,前述二者对自由主义的联合打击,在实际上就是对胡适思想的打击。可不是吗?来自左方的势力,对于"胡适思想",清算洗脑,迫害之不遗馀力,必欲铲除尽净而后快。来自右方的势力,提起"胡适思想"就消化不良,想尽种种方法把"胡适思想"从人们的记忆里勾销。照这些光景看来,若干中国人的思想已经倒退五十年,与倭仁徐桐之流为伍了。

许多人对于左右这两种势力之联合打击"胡适思想"一定感到惊异。然而,这却又是很明显地摆在大家眼前的事实。从表面看来,左右两种势力,来源不甚相同,形态多少也不一样:一个激进,而另一个保守。为什么都和"胡适思想"过不去呢?稍作深入一点的观察,我们立刻可以发现:这是由于左右两方面的思想在背后有基本的共同之点。作者现在将二者的思想之基本的共同点列举在后面。

一、绝对主义的坚持绝对主义的人,总自以为所持是唯一的最后的"真理"。绝对主义,在从前是"道统";在今日则是独断,强天下以从同的"教条"。"道统"不二;"教条"则为"统一思想"的准绳。

二、权威主义的权威主义与绝对主义不可分离。权威主义以绝对主义作柱石;而绝对主义则靠权威主义来维护。依权威主义来说,是非真假是靠一"长老"来决定,或以一"经典"为准绳,或由置身于一个非自由的组织之上的少数分子来代办,来配给。

三、只问目的,不择手段狂激分子之明目张胆标尚"只问目的,不择手段"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了。保守人物在这方面却也不免亦步亦趋地跟着他们走。狂激分子认为只要是"主义好",为了实行这样的"主义",任何手段都可采取。同样,泛道德主义的保守分子认为只要是"行仁义",克尔文式的手段是可以采用的,他们都是"目的可以使手段成为正确"这一种哲学的崇奉者。所以,在实践的历程中,他们极易地合流了。

四、群体至上,组织至上狂激分子倡导群体至上,组织至上的说法。依此说法,群体是目的,个人是手段。价值只寓为群体之中,个人没有独立存在的价值。于是,个人应当为群体牺牲。许多人以为这种说法有什么"哲学基础"。其实,一句话说穿:这种说法是少数搏取权力的野心人物为了从神经细胞的活动方面驱策人众从事大规模的政治斗争而编造出来的。狂激分子口里所说的"群体"是非历史性的横断面的集体。保守分子更在这种横断面的群体之上增加了历史的因素。近来更有人鼓吹文化的"全体主义"。在文化的"全体主义"之下,个人的相对价值更形减缩。他们说:"汝实无物,文化实为一切"。

五、自我中心的以自我为中心者,是把自己,自己所属的团体、种族、文化,看作世界的中心;并且从这一中心出发,看人、看事、看世界;把自己以及自己所属的团体、种族、文化,当作价值判断的标准,和是非真假的裁判者。于是,这种人所作的论断,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论断:言政治,只有自己的组织好;言文化,如果因衰落而内心深藏自卑感,便夸张自己的文化是世界最优秀的,要办出口货。

探索网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著名学者胡适逝世_台北 历史解密

著名学者胡适逝世_台北

迎接胡适等参加庐山会谈后归来,自左:庄前鼎、赵新那、胡适、梅贻琦、赵元任、杨步伟 。 赵元任摄 来源:湘声报 1962年2月24日,胡适在台北逝世,今天也是胡适先生逝世59周年。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