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末,千万人口的北京,已拥有800万辆自行车。几乎已是“一人一车”的饱和状态。在高峰时段,东单、南河沿、西单等路口,每小时就会有两万多辆自行车通过。资料图片
忽如一夜春风来,共享单车成为近两年中国城市中的一抹亮色。小橙车、小黄车、小绿车、小红车……共享单车在普及绿色交通理念、连接起城市“最后一公里”的同时,也引发了关于城市管理和交通发展的诸多讨论。
时光倒转几十年,自行车就已经是中国人最重要、最青睐的代步工具。作为曾经的“自行车王国”,我们有着独特的自行车记忆。
一个多世纪前的预言:自行车必将大兴于中国
自行车是一个半世纪前传入我国的舶来物,在自行车发明和改进的各个阶段,不同类型的自行车都曾在我国出现过。最晚不超过1868年,上海街头就已出现了自行车。据当年1月17日的《上海新报》报道,当时上海的自行车不多,仅有几辆,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人坐车上,用两脚点地而行;另一种靠脚蹬踏而行,“转动如飞”。上海的自行车是由侨居的外国人带进来的,风气开化的上海人对外国的新器物很感兴趣,因此19世纪60年代后自行车便不断传入,成为上海街头的新奇一景。
虽然自行车很早就传入了中国,但长时间不能流行,分析起来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早期自行车本身性能不佳,骑车人不经过长时间的练习不能掌握骑行技能,骑行中也容易摔倒。其次,当时中国的道路条件不佳,在宽敞平坦的马路普及之前,自行车在中国(即使是上海这样的大都市)难以流行。
到了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随着通商口岸的增辟,道路状况的改善以及制造工艺的改进,自行车才在中国流行起来。自行车最集中的城市是上海,当时就有几百辆自行车。
据1898年1月28日的《申报》报道:“泰西(即欧洲)向有脚踏车之制,迩日此风盛行于沪上,华人能御者亦日见其多,轻灵便捷,其行若飞。”不仅是寓沪西方人骑车,华人也渐渐开始使用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了。同年4月1日《申报》又说:“每日黄浦滩一带,此往彼来,有如梭织,得心应手,驰骤自就。”说明在当时,外滩马路上自行车已经往来如织,自行车经过改进后,骑车人已能驾驭自如了。鉴于上海人骑车骤增,《申报》还特地发表社论,作了一个大胆的预言:自行车必将大兴于中国。
探索网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