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是怎样炼成的?

2017年4月17日06:58:29历史解密718阅读模式

文章简介: 孔子不放过任何一个能够与人学习的机会,所以他后来讲过一句话,“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通过自学和多方求教,孔子在传统儒业“六艺”上,已经有了很高的造诣,已经成为一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是怎样炼成的

孔子和释迦牟尼生活在同一时代,都是公元前六至五世纪的人,年龄不相上下,两人所走的路也大致相同:都是人类的精神领袖;不同的是一个务实,一个务虚。

孔子三岁就没了父亲,而且他的家世也是日渐衰落的态势。叔梁纥死后给颜徵在留下的是一大家子的负累,我们现在已经无法了解当时这个家庭发生了什么,我们知道的,只是颜徵在带着三岁的孔子离开了这个家庭,孤儿寡母搬到了曲阜城,住进了一条叫阙里的小巷。

作为母亲,颜徵在知道,幼年时期的教育,最为重要的是兴趣的引导,孔子在“六艺”上的成就,来自于母亲自小有意识的引导,更来自于他自己坚持不懈的学习。一无显赫的家世,二无自身的富贵,孔子凭什么获得人们的尊重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孔子以他的学问,获得了人们的尊重。能够获得上层社会认可的学问,在那个时代只能是“六艺”。

谋仕之学—传统儒业,即“小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这个“小六艺”实际上就是那个时候的“公务员”考试的六门课程。如果要进入国家的政府机构当公务员,就必须参加这六门考试。孔子毕竟是士族人家的子弟,他小的时候为了谋生,可能不得不去学一点“鄙事”,但是他一定把更多的精力用来学礼、乐、射、御、书、数,他将来要通过“公务员”考试,要进入政府,要参与国家管理,这才是他这个身份的人最后必须要走的人生之路。

孙子到了20岁的时候,他已经学得非常好了,可以说他已经是这一方面的最有名的专家了。他在鲁国学,到宋国学,天赋又极高,所以20岁他就成了“六艺”专家,成了国家最需要的那样一种人才。这样的博学,才能让鲁昭公如此的器重。我们看,假如子所学,都是这样或谋生、或谋仕的专业知识,那就不可能有后来的子。子之时,所谓“学”,皆谋求进身贵族阶层,得一职业,获得一份俸禄为生。如果子想的和这一样,那也不叫“志于学”,应该叫“志于仕”。

孔子讲过“君子不器”,他不会把自己弄成一个专家,他不会为了谋取一职,去专门学习某一专业,成为某一专业人才。有一天,他严肃地告诫学生子夏说:“汝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志于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原来,大学之道,在于弘扬每个人内心中的高贵,在于人类自身的改造,而其最高境界,乃是至善!不是为了就业,而是为了成人。不是为了一己谋生,而是要为天下人谋生。谋天下太平,争人类福祉!

探索网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孔子“患不均”是指“均田”而非“均贫富” 野史秘闻

孔子“患不均”是指“均田”而非“均贫富”

人们是从社会财富分配的角度来理解孔子的“患不均”论的,它讨论的是贫富差异的问题。笔者以为,这种理解是简单的,片面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误读。 “患不均”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论语·季氏》中,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