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谁能把希特勒拉回谈判桌
1938年,纳粹德国的战争机器开始运转。3月,奥地利被占领。10月,在英法的绥靖下,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被吞并。接下来,纳粹的目标就是波兰。
一战后,波兰这个历史上三次被瓜分的中欧国家,从德国手中获得但泽走廊。但泽成为波兰惟一的出海口。1939年德国军队兵临城下,希特勒的借口便是但泽走廊问题。英法两国此时都与波兰签有联盟协议,但面对德国人的刀锋,英法都犹豫不决。在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问题上,英国首相张伯伦和法国总理达拉第刚上演“慕尼黑阴谋”,此时他们能为波兰两肋插刀吗?
在英国,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看法,一种就来自张伯伦:没必要为了波兰人的利益而去得罪德国人。另一种来自当时的海军大臣丘吉尔,他认为希特勒的目标是全欧洲,英德两军早晚要刀兵相见,与其等到德国荡平欧洲挥师英伦时被迫还击,不如早日联合其他欧洲国家与纳粹决一高下。一时间,两种观点争执不下。
在战云密布的1939年7月2日,一群在英国占据重要地位的企业家和政客,在伦敦一家俱乐部内举行聚会。达列卢斯这位在英国拥有大量资产的瑞典企业家也跻身其中。
国际局势是这些人的中心话题。几位政客一致认为,对希特勒来说,动口若能达到目的,那自然胜过动手。但他们也都悲观地认为,希特勒骨子里就是一个战争狂人,更偏好动用武力。所以,几乎所有参加聚会者都对局势感到极端悲观,一位政客无奈地说:“除非有人把希特勒拉到谈判桌前,否则战争不可避免,只是当今天下是绝对找不到这么一个人的。”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坐在一旁的达列卢斯反复掂量这句话。就在人们在其他国际问题上争论不休时,沉默良久的达列卢斯开口了:“让我来试试劝希特勒走向谈判桌。”
达列卢斯声音不大,但这句话却立即让所有人闭上了嘴。大家都以为他在开玩笑,但看到他那严肃的表情,大家才知道达列卢斯真有此意。当然,没人相信这会取得什么结果,大家纷纷劝达列卢斯不要白费力气。但这位倔强的瑞典人却已打定主意了。
4.戈林答应找机会劝说希特勒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达列卢斯仔细盘算着这件事情。当然,他不可能直接劝说希特勒,他所能依靠的只能是自己与戈林的密切关系。在他的计划中,把戈林本人请到伦敦来与自己的企业家和政客朋友们谈一谈将是重中之重。
非常凑巧的是,戈林几天前曾致信达列卢斯,求他利用在伦敦的关系来保护几处属于自己的产业。这样一来,达列卢斯就有了邀请戈林来伦敦的理由。他便以需与几位朋友商谈保护戈林产业为由发出邀请,戈林欣然赴约。
借此良机,达列卢斯的这些朋友向戈林阐述了在但泽问题上的看法。戈林对此表示赞同,并同意回国后找机会劝说希特勒。
对达列卢斯的计划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开端。但他心里清楚,光有这些还不够。于是,在二战爆发前的一个半月里,达列卢斯乘飞机在伦敦和柏林之间穿梭,并多次与戈林面谈,甚至还得到希特勒的接见。随后,他穿梭的地区又增加了华沙这一站,并开始帮三国外交官和领导人传递重要文件……
总之,达列卢斯的目的只有一个,即通过英国劝说波兰向德国让步,以此让希特勒回到谈判桌前,而他的身份则是戈林的朋友。
5.纳粹高层爱用亲信搞外交
千万不要小看达列卢斯的穿梭外交。实际上,在当时的纳粹德国领导人身上,有一种使用亲信甚至亲戚而非外交官和间谍来进行外交活动的习惯。纳粹德国高层的许多领导人,都不信任希姆莱领导的情报部门以及里宾特洛甫领导的外交部。
例如,希特勒的亲密助手戈斯为了进行一次秘密谈判,宁可使用自己昔日的同学豪斯霍菲尔以及自己的弟弟阿尔弗雷德。阿尔弗雷德在执行一项外交任务时,还被禁止与当时纳粹军事情报局局长卡纳里斯部署于英国的情报网发生联系。戈林本人则通过自己的表哥戈尔博特,与许多美国大企业家保持联系。与此同时,戈尔博特还与苏联驻德国贸易代表坎德拉吉保持着联系。通过这层关系,德国人同苏联人进行了石油换贷款的谈判,而这一重要谈判却绕过了两国的外交部门。
如此看来,达列卢斯的外交活动至少是受到德国高层重视的。
有许多人曾争论达列卢斯为何愿做这种希望非常渺茫的事情。有人说他是一位理想主义者,有人称他想为世界和平贡献力量,但更多的人还是倾向于认为,他想借机获取政治资本,为自己的生意铺路。同时,一场全面战争也是这位大企业家不愿看到的。遗憾的是,达列卢斯没能改写历史。纳粹德国对波兰的进攻还是变成事实。
故事的尾声是这样的,在二战后审判纳粹德国领导人的法庭上,出现了一位神秘人物,就戈林的罪状做了证明。这个人正是达列卢斯。
探索网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