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简介: 唐、宋两朝官方和史家一致肯定慕容恪,甚至破例将一个胡族政权的亲王放到华夏朝廷的武庙里祭祀,确是因为慕容恪其人的生平操守和人格魅力,在当时五胡政权如出污泥之白莲的缘
中国历史上,受命托孤、辅佐幼主的权臣不少,除去年代久远的上古时期,两位圣贤伊尹、周公外,到了君权强化的后世,几乎就只有两个人做到了君臣情谊全始全终,一位当然是蜀汉丞相诸葛亮,白帝托孤家喻户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另一位就是本文主人公慕容恪了。
而舍此之外的众多权臣,最后基本只有三条路可选:
要么如司马懿、杨坚一般,自己或子孙终于篡位,改朝换代;要么如宇文护、鳌拜一般,被长大的小皇帝诛杀夺权;要么如霍光、张居正、多尔衮一般,生前大权在握,死后被小皇帝清算,家人遭殃。
这也是君权和相权不可调和的冲突之必然,并非单纯是权臣或皇帝的人品心性所致。
一、受命托孤,辅佐幼主,如诸葛亮一般君臣和谐,全始全终。
公元360年,控制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前燕帝国皇帝慕容儁病危,对他弟弟大司马慕容恪说:「如今天下三分,江南东晋和关中秦国虎视眈眈,我儿子慕容暐年幼,所以我想让你继承皇位。」
慕容恪坚决推辞,说:「陛下既然认为臣能够承担平定天下的重任,难道臣就不能和周公、诸葛丞相一般,忠心辅佐少主么?」慕容儁听闻其言,甚为欢喜,连连称好,含笑而逝。11岁的太子慕容暐即位,皇叔慕容恪被封太宰、录尚书事,从此总揽燕国朝政。
燕太宰、太原桓王慕容恪
慕容恪说的可不是哄人的场面话,很快另一位辅政大臣太师慕舆根便表示愿意支持他夺取皇位,想博得拥戴之功,被慕容恪严词拒绝。不久后,更以慕舆根心怀不轨之罪,将他一党诛杀,令百官震慑之余,人心就此安定。
观列朝乱世,割据政权中不知兵不立恩信的孺子,能单靠血缘就保住地位的,大约只有蜀汉后主刘禅和燕国皇帝慕容暐这两例了,共同点就是都有一个谨守臣节、既忠且能的摄政大臣。
燕帝慕容儁死前,正是因为对乱世中幼子难立心知肚明,不得已方欲传位慕容恪,慕容恪却坚决拒绝,表达忠于幼主之志,给了兄长一个意出望外的大惊喜。此后一直到慕容恪生命尽头,他都真正做到了为国家呕心沥血、对君主谨守臣节,因此生前身后,皆被朝野称誉为周公、诸葛亮一般的圣人,君主慕容暐同样感怀他的恩情,厚待他的家人,给予他隆高的身后之誉。
慕容氏前燕政权经过慕容廆、慕容皝两代在辽东的数十年时间经营,大量任用汉官,招揽汉民,到慕容儁时代,汉化程度已经极深。也并没有与之前的石赵、之后的拓跋北魏那样,抬高本族为所谓“国族”,对汉人去做严格隔离与歧视对待。而且自称为黄帝之子昌意后裔,若论汉化程度,比苻坚时代前秦有过之无不及,大概只不及元宏改制后的后期北魏。
两个例子,苻坚灭燕后,大量任用慕容鲜卑族人,分置各地,委以实任,以推进氐秦帝国的汉化进程;北魏前期,因为慕容氏后裔汉化过深,拓跋氏鲜卑各部甚至不愿承认其鲜卑同族身份。
而慕容恪其人,正是饱读经史典籍,沉溺于汉文化中,严格以汉人士大夫的行为准则要求自己的汉化贵族。史称其“每所言及,辄经纶世务”“罢朝归第,则尽心色养,手不释卷”。
慕容恪摄行国政,选贤任能,博采众议,废除苛政,勤政爱民,深得燕国民众爱戴,被其劲敌王猛叹服为“古之遗爱”,比之春秋名相子产,并祭以“太牢”之礼。
数十年后,后燕复国,与军阀翟辽相争,只因燕军统帅是慕容恪之子慕容楷,翟辽部众便纷纷奔走相告,称“太原王之子,就是我等父母”,归顺者络绎不绝,成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范例。
探索网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