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西宁(2015年)12月13日电(记者庞书纬)今年(2015年)12月13日是中国第二个国家公祭日。专家表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史料证实,青藏高原尽管距离前线较远,依旧以各种方式参与抗战。仅青海省在抗战期间,就有近万青年奔赴前线,其中超过一半捐躯沙场。
据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崔永红研究,1937年,一支8000多人的骑兵队伍在师长马彪率领下,从青海省会西宁出发,开赴陕西、河南、安徽等地。同年,国民政府正式颁令该师为“暂编骑兵第一师”。由于其人数为8000余人,其他抗日武装和老百姓称其为“骑八师”。
崔永红告诉记者,1939年8月,盘踞在河南淮阳的日军向南进犯。面对日军,“骑八师”与敌军殊死搏杀近一个月,在淮阳城三进三出,歼灭日寇800余人、伪军1000余人,在日寇使用毒气的情况下依旧坚守阵地。此战“骑八师”损失2000余人。
1943年到1944年,日寇再次进犯中原地区,期间曾进攻军事重镇阜阳。在阜阳保卫战中,“骑八师”与其他抗日武装配合,多次偷袭日伪军,歼敌近千人。战斗中,“骑八师”指挥部遭敌机轰炸,副师长卢广伟牺牲。
1944年,在贵阳失守、重庆一度危急的情况下,国民政府曾颁布知识青年志愿从军征集办法。至当年11月底,青海省共有近1200名青年入伍,其中学生占80%以上。后来,这支队伍被编入“青年远征军”第206师并参与了抗战后期多次战斗。
“八年抗战,近万名奔赴前线的青海健儿,超过一半捐躯沙场。直到现在,很多将士的坟冢都没有迁回家乡。”崔永红说。
青海地广人稀、物资匮乏,即使这样,这里的人们依旧全力支援前线。据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退休教授张得祖研究,仅从1938年底到1942年8月,青海全省就认购各种公债超过150万元,捐献羊皮超过10万张;从1942年到1945年,青海各界群众捐献军粮达60多万石。
“对上世纪20年代末刚刚建省的青海而言,抗战的最大遗产,是国家认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这也为上世纪50年代之后这一地区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和心理基础。”崔永红说。
探索网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