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景苏轼 苏轼的踏莎行主要内容是什么

2017年4月3日19:45:33野史秘闻154阅读模式

苏轼的冬景写了什么

《冬景》是苏轼赠给刘景文的一首七言绝句,颇有与君共勉之意。苏轼作此诗时已有五十五岁,刘景文已有五十八岁,都已经到了老年迟暮的时节。如果用一年四季来比喻人的一生的话,那么,此时他们就像那初冬的景致,开始渐显凋零的迹象。

冬景苏轼 苏轼的踏莎行主要内容是什么

苏轼画像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荷和菊,在初冬时节衰败凋零的景象。荷和菊,分别是在夏天和秋天尽显风姿,极盛一时的意象。可是,如今眼前的荷却空留残叶,花瓣早已化作一缕清风,随夏天而逝。大如伞盖的荷叶也不再亭亭玉立,耷拉着脑袋,倒是很符合古人“留得残荷听雨声”的雅兴。被西风吹散的菊花,不遗余力地散发幽香,几片坚强的花瓣固守阵地,颇有“宁可枝头抱香死”的气势。坚挺的花枝像高傲的皇后,不畏严寒,高昂头颅,傲然凌霜。

若说哪个时节最好,当然是眼下橙黄橘绿的丰收季节最是一年好景致。在文人的笔下,“自古逢秋悲寂寥”,冬天更是一派萧条的景象,而苏轼却写出了秋末初冬的丰收景象,这丰收里还透出喜悦之情。

“橘”在文人眼中是傲寒清高之物,屈原在《橘颂》中就曾歌颂过橘的高洁。苏轼不着痕迹地将自己与友人的处境和初冬景致巧妙地糅合在一起。把自己和友人比作将红还绿的橘子,橘子所经受的寒气和冰霜就像他们经历的困难和挫折,青春已逝的暮年就好比这初冬时节,虽然渐显老冀之态,但还是可以收获的季节。

苏轼的踏莎行主要内容是什么

《踏莎行》,是苏轼写于宜兴的一首著名的词。当时苏轼刚到宜兴,倍感落寞得志,便作了这样一篇舒志之文。原文如下:山秀芙蓉,溪明罨画,真游洞穴沧波下。临风慨想斩蛟灵,长桥千载犹横跨。解佩投簪,求田问舍,黄鸡白酒渔樵社。元龙非复少时豪,耳根洗尽功名话。

冬景苏轼 苏轼的踏莎行主要内容是什么

苏轼像

细观此词,实属东坡豪放派的一贯风格。上阕首先写了山水的秀丽,第二句又写了当地的溶洞。突然文锋一转,写了作者此时置身此地的所感。本词最大的特色应该在于将本应在诗中描写的东西很好地运用到了词中。先看首句,山秀芙蓉,溪明罨画,这其中的用意当然不单单是指山水,而是着重烘托出当地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美景,给人以无与伦比,美不胜收的感觉。后来,接着写溶洞。四、五两句是咏史之句,既总结上片,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既做到了上篇的总结,也为下片埋下了伏笔。

在苏轼还是个年轻人时,他曾怀揣着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但为官40来年,发生的一系列的波折,使他一步步认清了冷酷残忍的政治现实。在本词的的最后,词人直截了当抒发了自己的愤懑和无奈之情。

纵观全词,苏轼在词中表达的那种退隐山林的想法,是对时间飞逝的叹息,也是对当时政治腐败,朝廷不作为的不满和无奈。给读者留下了一种英雄末路,前途黑暗的悲哀,给人以巨大的心灵震撼。

苏轼被世人称为什么

李白被称之为“诗仙”,杜甫被称之为“诗圣”,这两位的这两个称号对于现在的人来说可谓是妇孺皆知吧。可是有了“仙”有了“圣”还有个“神”应该是谁呢?人们是把苏轼称之为“诗神”。

冬景苏轼 苏轼的踏莎行主要内容是什么

苏轼画像

苏轼能被称之为“诗仙”不仅是因为他是一位杰出的文学,留下了无数为人称赞的诗词,还是因为他是一位很厉害的文学批评家,给他人的作品以见解,促使他们也成长成一位成熟的诗人。

苏轼的“神”不是神在他是一位旷世奇才,而是“神”在他那独特的文学见解。比起文学带来的“风花雪月”他更加看重文学具有的社会功能。苏轼一向反对“贵华而贱实”,觉得文学的创作者是要有一定的社会生活感受。他在《答谢民师书》中写道“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这些,表明了他觉得写文章必须敢于革新以及独创。苏轼也觉得文艺的创作技巧是需要探讨的,他在《答谢民师书》用“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这样的话来表达。苏轼的文艺观更直观的感受就是在他的创作中。在作品中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感想还有对人的教导。

多去看看苏轼的文学作品,体会他的独特之处,有了这些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他才能被人称为“诗神”。这是大家对于苏轼的文学功底以及文学态度的一种最直接肯定。